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于海

桴( ㄈㄨˊ fú ):古代把竹子或木头编成牌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即今之木簰。 乘坐木簰漂到海外去。 意谓逃避现实社会。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明.余永麟《北窗琐语》:“太祖问曰:‘谷珍,你一向在那里?’珍曰:‘臣天下无道,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束带立于朝。’”


【典源】《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今译】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那就乘木筏渡海离开好了。跟随我的,怕是只有仲由 (字子路) 吧?”子路听了很高兴。

【释义】 后以此典指避世远遁; 或泛指航海等。

【典形】 乘桴、乘桴浮于海、乘桴翁、桴泛、浮海叹、桴可浮、海可浮、孔子思浮海、鲁叟乘桴、宣尼浮海、乘桴浮、鲁叟浮海、宣尼浮海、乘桴计、乘桴追圣。

【示例】

〔乘桴〕 三国·曹植《盘石篇》:“乘桴何所志? 吁嗟我孔公。”

〔乘桴浮于海〕 唐·顾况《曲龙山歌》:“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之意有所在。”

〔乘桴翁〕 唐·岑参 《东归发犍为》:“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桴泛〕 清·赵执信《始见海》:“蠡测亦云妄,桴泛将安归。”

〔浮海叹〕 明·魏时亮《平壤拜箕子墓》:“道无浮海叹、义与采薇同。”

〔桴可浮〕 明·杨慎《七犯玲珑·顾箬溪》:“风堪御,桴可浮,函关紫气度青牛。”

〔海可浮〕 清·丘逢甲《将之南洋留别亲友》之一:“要知吾道其南意,鲁叟先言海可浮。”

〔孔子思浮海〕 元·揭傒斯《和张太乙秋兴》之十:“已悲孔子思浮海,更讶庞公不入城。”

〔鲁叟乘桴〕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宣尼浮海〕 清·丘逢甲《再和絜斋世丈西园秋兴》:“宣尼浮海叹,同此怅栖遑。”


猜你喜欢

  • 天堑投鞭

    源见“投鞭断流”。形容兵马众多,势力强大。明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诗:“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 推文举

    参见:文举少

  • 卫谤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 三从四德

    封建时代束缚妇女的戒条。《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

  • 烧琴煮鹤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西清诗话》云:‘《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后因以“烧琴煮鹤”比喻糟蹋

  • 陈寔碑

    《后汉书.陈寔传》:“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中平四年,(陈寔)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

  • 糟丘

    酒糟堆积成山丘。比喻酿酒极多。《韩诗外传》卷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豉而牛饮者三千人。”《南史.陈暄传》:“速营糟丘。吾将老焉。”唐代李白《月下独酌》(其四)诗:“蟹螯即金液,糟丘

  • 北山愚

    源见“愚公移山”。指立志移山的愚公。宋辛弃疾《六州歌头.属得疾小愈困卧无聊戏作以自释》词:“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

  • 宠秩

    宠而又使处于适当的官位,不使失职。《左传.昭公八年》:“吾又宠秩之。”《三国志.魏志.杜恕传》:“陛下后入冀州,宠秩吕昭。”【词语宠秩】   汉语大词典:宠秩

  • 枝栖

    源见“鹪鹩一枝”。喻托身之地。《花月痕》十一回:“慈母手谕痴珠,令在外暂觅枝栖。”【词语枝栖】   汉语大词典:枝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