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债台

债台

债台:欠债者无力还债,为躲债躲在高台上,称为债台。《汉书》载:东周末年,周王室逐渐衰微。周赧王(?-前256年,战国时周王名延,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名义上虽是天子,但被诸侯侵削土地,为征讨秦国而借款充征的军费,根本无力偿还。各债主国总来讨债,周赧王无法应付,只得藏避到皇宫内的一座高台上去躲债。人们称之为“逃债台”,又称“债台”。后以此为典,形容债务很多,难以偿还。

【出典】:

汉书》卷14《诸侯王表》391、392页:“自幽、平(周幽王、周平王)之后,日以陵夷(衰颓),……分为二周,有逃责(同“债”)之台。”服虔注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刘德注曰:“洛阳南宫謻台是也。”

【例句】:

明·汤显祖《以歌代书答赵仲一》:“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 明末清初·钱谦益《人日书事》:“筑台未许逃文债,作庙还应祀酒神。” 清·王夫之《广遣兴》之2:“周赧筑台深避债,鲁哀徙宅再忘妻。” 清·赵翼《蒋莹溪馆爱妾于扬州过江来》:“冶游喜有藏娇屋,侨寓兼为避债台。” 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雀,毕世难偿债筑台。”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52:“海客欢呼土民怨,债台高筑与天平。”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7:“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债”是欠款的意思,但为什么跟 “台”连在一起说呢?

战国时期,周赧 ( nǎn) 王因开支巨大,向贵族、诸侯借了很多钱,后来无力偿还,被债主逼债而逃到了一个台子上躲了起来。后来,这个躲债的楼台被人们称为 “逃债台”。由此,“债台”一语便被用来代称负债。如果欠债甚多,便被说成是 “债台高筑”。事见《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台”颜师古注引服虔说。“逃责”即“逃债”,责、债古今字。


【词语债台】   汉语词典:债台

猜你喜欢

  • 饮流霞

    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项)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此事又见

  • 赤马劫

    源见“马羊劫”。指国难。元张翥《画马》诗:“百年重遭赤马劫,散落不逐兵尘空。”【词语赤马劫】   汉语大词典:赤马劫

  • 泥鸿

    同“鸿爪雪泥”。明唐寅《题画陶谷》诗:“信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尔识泥鸿。”【词语泥鸿】   汉语大词典:泥鸿

  •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

  • 吕母仇

    《艺文类聚》卷三十三引《东观汉记》:“海曲有吕母,其子为县吏,犯小罪,县宰杀之。吕母家素丰赀产,乃益酿醇酒,少年来沽者,贳(音shì,赊欠)之;视其乏者,辄假衣装。少年欲相与偿之,吕母垂泣曰:‘县宰枉

  • 假厮儿

    扮男装的女性。《金史.后妃传》附《诸妃》:“凡诸妃位皆以侍女服男子衣冠,号‘假厮儿’。有胜哥者,阿里虎与之同卧起,如夫妇。”【词语假厮儿】   汉语大词典:假厮儿

  • 当头一击

    见“当头棒喝”。鲁迅《彷徨·伤逝》:“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

  • 礼尚往来

    意谓礼贵有来有往。古人认为,礼节要注重互相来往,有往无来,不合于礼;有来无往,也不合于礼。人类社会,有礼约束,社会就安定,无礼约束,就会动荡。【出典】:《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 卫后发鬒

    《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卫后兴于鬒发,飞燕宠於体轻。”唐.李善注引《汉武故事》:“子夫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是平阳公

  • 一心一意

    《三国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后因以“一心一意”谓同心同意;或专心专意,毫无他念。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