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并列 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当头棒喝。也作“发蒙振滞”、“发矇振聩”、“昭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聋发聩”。


【词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汉语词典:发聋振聩

猜你喜欢

  •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议事的地方。《新唐书.百官志一》:“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

  • 龙断可登

    源见“龙断”。谓可经营得利。龙,通“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崔曰:‘奇货可居,龙断可登,鸟兽之羽毛可织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贪贾三之,廉贾五之,盍为贾?’”【词语龙断可登】  成语:龙断

  • 鳞迹

    同“鳞素”。《敦煌曲子词.破阵子》:“月断妆楼相忆苦,鱼雁山川鳞迹疏,和愁封去书。”【词语鳞迹】   汉语大词典:鳞迹

  • 寸晷尺玉

    源见“禹惜寸阴”。形容时光珍贵,宋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玉。”

  • 骊黄

    同“黄骊牝牡”。明李贽《三大士像议》:“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见,辄叹以为好,岂非以其人乎?抑所叹在骊黄之外也?”【词语骊黄】   汉语大词典:骊黄

  • 金谷之罚

    源见“金谷酒数”。指罚酒三杯。《聊斋志异.苗生》:“众欲联句。苗争曰:‘纵饮甚乐,何苦愁思!’众不听,设金谷之罚。”

  • 拔宅升

    同“拔宅升天”。清李渔《予携妇女出游有笑其失计者诗以解嘲》:“他时绝粒长途上,纵死还疑拔宅升。”

  • 五袴谣

    源见“歌五袴”。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唐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诗:“歌乐虽盈耳,惭无五袴谣。”【词语五袴谣】   汉语大词典:五袴谣

  • 龙漦

    《国语.郑语》载: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王庭。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及周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后宫童妾遇之而孕,生褒姒。周幽王宠褒姒,欲杀申后所生太子而立褒

  • 井春五经

    参见:五经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