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昆明劫灰

昆明劫灰

同“昆明灰”。元王士熙《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昆明有劫灰。”


【典源】 《三辅黄图·池沼》: 《关辅古语》曰:“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初学记》卷七引晋·曹眄《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晋·干宝 《搜神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 等亦载。

【今译】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极深处时,底下不是土,尽是黑灰。大家都不能解释。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不清楚,可以试问西域胡人。”至后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前来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的话,就以黑灰事问他,胡人说:“经上讲,世界历劫毁灭时有大火焚烧,这些黑灰就是劫火烧后的余烬。”

【释义】后以此典借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或形容灾祸变乱、世事变迁。

【典形】辨沉灰、辨烧灰、池灰、汉凿昆明、灰劫、胡僧话劫灰、劫尘、劫后灰、劫灰、劫烬、劫烧之灰、昆池灰、昆池劫墨、昆明灰、昆明劫灰、寒灰劫尽、黑土成灰、昆明灰飞、昆明初劫、昆池劫灰、劫末成灰、劫石成灰、灰劫昆明、昆明劫、劫灰池、劫火烧。

【示例】

〔辨沉灰〕唐·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辨烧灰〕唐·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池灰〕唐·任希古《和七月七日临昆明池》:“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汉凿昆明〕 南朝梁·江淹 《遂古篇》:“汉凿昆明,灰炭全兮; 魏开济渠,螺蚌坚兮。”

〔灰劫〕唐·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胡僧话劫灰〕唐·李商隐《寄恼韩同年》之一:“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劫尘〕清·钱谦益 《和盛集陶落叶》:“秋老种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劫后灰〕 清·秋瑾 《柬某君》之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劫灰〕 宋·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劫烬〕 北周·庾信 《哀江南赋》:“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

〔劫烧之灰〕《北齐书·樊逊传》:“昆地池黑,以为劫烧之灰; 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昆池灰〕清·纳兰性德《拟古》之二十八:“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

〔昆池劫墨〕清·王鹏运《莺啼序·秋感》:“最销凝,昆池劫墨,石鳞泣,秋棱荒水。”

〔昆明灰〕北周·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诏,自识昆明灰。”

〔昆明劫灰〕 清·黄景仁 《太白墓》:“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


【词语昆明劫灰】   汉语词典:昆明劫灰

猜你喜欢

  • 上下之手

    同“上下其手”。清蒲松龄《诈欺官司取财》:“威假虎狐,肆其上下之手;眠同猫鼠,酿为表里之奸。”

  • 西州泪

    源见“羊昙泪”。指晋羊昙感旧兴悲哭舅谢安事。宋王质《八声甘州.读谢安石传》词:“西州泪,千年犹湿,回望兴哀。”【词语西州泪】   汉语大词典:西州泪

  • 声落梁尘

    同“歌落梁尘”。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赓一曲,博笑大方。”

  • 将李代桃

    源见“李代桃僵”。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楼》:“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见“僵李代桃”。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楼》:“贞

  • 富钩

    晋.干宝《搜神记》卷九:“京兆长安,有张氏,独处一室。有鸠自外入,止于床。张氏祝曰:‘鸠来,为我祸也,飞上承尘;为我福也,即入我怀。’鸠飞入怀。以手探之,则不知鸠之所在,而得一金钩。遂宝之。自是子孙渐

  • 庄周打骷髅

    战国庄周《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

  • 批鳞

    同“犯鳞”。明吴应箕《定生以沈眉生疏草相示》诗:“怀忠必我友,羁旅直批鳞。”【词语批鳞】   汉语大词典:批鳞

  • 五湖范蠡

    源见“范蠡扁舟”。指归隐江湖优闲泛舟之人。宋辛弃疾《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词:“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 其仪不忒

    仪:言行。忒( ㄊㄜˋ tè ):偏差。 意谓所言所行,没有偏差。语出《诗.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宋.徐铉《大唐故中散大夫洛阳县开国子贾宣公墓志铭》:“亶矣君子

  • 三谒茅庐

    同“三顾茅庐”。元 张国宾《薛仁贵》一折:“命通也,逢着帝王,一年间三谒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