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

原作“每下愈况”,比喻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用作“每况愈下”,义亦转变,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东郭子与庄子互相对话揭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而又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道理。东郭子问庄子,道表现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道,不论什么地方都有道。东郭子说,请你举个例子,庄子说,在蝼蚁那里。东郭子问,举例怎么这样卑下呢?庄子又说,在草中。东郭子说,怎么愈来愈低了呢?庄子说,砖头瓦块,拉屎撒尿无不有道。东郭子不再问了。庄子说,你的问题,本来未接触实质。一个官员向市场人员打听如何鉴别猪之肥瘦,市场人员说,愈是看猪的下部愈清楚,因此,只要踩一下猪腿就知道了。你不要太过于固执,道都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

【出典】: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例句】:

宋·洪迈《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伎术标榜,所在如识,……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 清·黄宗羲《吾悔集》一:“自公六亡,每况愈下。”


主谓 况,比较。愈,越,更加。原为“每下愈况”。语出《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意为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多作“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钱钟书《围城》3:“斜川客观地批判说:‘……老一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贬义。多用于比喻形势状态的变化方面。→江河日下 一落千丈 ↔日新月异渐入佳境 步步高升 欣欣向荣。也作“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表示越来越坏之意。

“下”,下等、低下,引申为差、坏。

“愈”,越来越。

那么,“况”呢? 是否为 “情况”或 “状况”之义呢?

“况”,此处义为 “更加”,程度副词。 《国语·晋语》: “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韦昭注: “言以众故杀君除民害,众益以为厚。”“众况厚之”犹谓 “众益厚之”,况: 益,更加。

因此,“每况愈下”,说的是 “情况 ( 状况) 每每更加越来越差( 坏) ”。双重强调。当然,语言中人们不会把 “更加”与 “越来越”连用,只用一个就够了。

每况愈下”由 “每下愈况”转变而来,意思是说,每往下说,就越能比照说明。 “况”在此亦不作 “情况”或 “状况”讲,而是“比况”、“比照”之义。此语出自 《庄子·知北游》。旧时曾有某文化名人把 “每况愈下”说成了 “每下愈况”,一时传为笑谈。此二语实亦易混,唯明其义方不误之。


【词语每况愈下】  成语:每况愈下汉语词典:每况愈下

猜你喜欢

  • 金狄摩挲

    源见“摩挲铜狄”。谓抚物怀旧,感叹世事沧桑。清黄遵宪《铁汉楼歌》:“金狄摩挲事如昨,铅水清泪流已枯。”

  • 星坼

    同“星坼中台”。唐温庭筠《题安丰里王相林亭》诗:“星坼悲元老,云归送墨仙。”

  • 覆车继轨

    源见“前车之鉴”。前面的车翻倒了,后面的车继续按旧车辙行进。谓重蹈覆辙。三国 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连动 前面的车翻倒

  • 红羊劫

    源见“马羊劫”。指国难。清龚自珍《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张昭汉《隐居》诗:“怡情那管红羊劫,高卧闲听玄鹤喧。”【词语红羊劫】   汉语大词典:红羊劫

  • 白雪歌

    源见“曲高和寡”。指高雅的乐曲。唐白居易《听水部吴员新诗因赠绝句》诗:“朱绂仙郎《白雪歌》,和人虽少爱人多。”

  • 卖卜成都

    同“成都卖卜”。唐郑世翼《过严君平古井》诗:“卖卜成都市,流名大汉中。”

  • 惟贤知贤,惟圣知圣

    见〔惟圣知圣,惟贤知贤〕。

  • 平子赋

    同“平子归田”。赋,指张衡《归田赋》。唐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诗:“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 五行俱览

    同“五行俱下”。唐 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初在法主座下听《老子西升灵宝南华真人论》,退席之际,即为人讲说,五行俱览,一字无遗。”

  • 顾庐

    源见“三顾茅庐”。谓访贤。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负鼎扣角,顾庐筑岩。各由其时,不失其道。在我而已,何常之有?”【词语顾庐】   汉语大词典: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