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音

知音

源见“伯牙鼓琴”。比喻知己。三国 魏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亦特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彼此了解而关系又很亲密的朋友便称为 “知己”,这种知己的朋友便是 “知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小官吏很会弹琴,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都听不懂曲调的意思,可谓曲高和寡知音少。有次他返乡坐船从汉水经过,是夜月白风清,景致甚好,心情也特别好,于是在船头焚香弹起琴来。当时有个晚归的樵夫叫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一段曲子后,情不自禁地喝彩道: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又接着弹了一段,钟子期又称赞道: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的琴声之意: 好啊,好啊! 志在高山,意在流水啊!

这时,俞伯牙再也坐不住弹琴了,连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坐叙,称钟子期为自己的 “知音”。

樵夫钟子期是个隐士,很有才学。后来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便 “摔琴谢知音”,不再弹琴了,因为无人懂他的曲调了 ( 无人知音了) 。他们二人相会相谈的地方,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龟山脚下,那里现有 “古琴台”游览胜地。

知己的朋友为 “知音”,缘于上述故事。此事 《列子·汤问》有记载。


【词语知音】   汉语词典:知音

猜你喜欢

  • 华清石莲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为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鐫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又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于水际。上因幸华清

  • 西缶

    源见“陶缶之勇”。因秦在西方,故称秦王所击之缶为“西缶”。借指强者取辱。晋潘岳《西征赋》:“耻东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俊。”【词语西缶】   汉语大词典:西缶

  • 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因俑的面貌体态,模仿人的样子,孔子心中不忍,故痛恨发明俑的人,并咒骂道:“第一个做俑殉葬的人

  • 裹马革

    同“裹尸马革”。宋陆游《寓叹》诗:“裹马革心空许国,不龟手药却成功。”

  • 三刖璞

    同“三献三刖”。元吴莱《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呼号三刖璞,慷慨五陵镳。”

  • 歌帝力

    源见“击壤歌”。谓歌颂帝王的恩泽。宋黄庭坚《次韵寅庵》之一:“闲与老农歌帝力,年年村落罢追胥。”

  • 湘妃泪

    源见“湘妃竹”。表示相思悲伤之情。唐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诗:“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唐温庭筠《瑟瑟钗》诗:“只应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

  • 脍人

    《新唐书.朱粲传》:“粲大败,挈残士奔菊潭,遣使乞降,高祖以前御史大夫段确假散骑常侍劳之。确醉,戏粲曰:‘君脍人多矣,若为味?’粲曰:‘噉嗜酒人,正似糟豚。’确悸,骂曰:‘狂贼归朝,乃一奴耳!复得噬人

  • 唾壶红泪

    同“玉壶盛泪”。清 郭麔《祝英台近》词之十七:“判将一寸丝肠,一宵霜鬓,报几番唾壶红泪。”

  • 贯金

    同“贯金石”。唐 杨弘贞《贯七札赋》:“善乎养由之为弓也,挟穿杨之技,推贯金之诚,左乌号兮右青茎,睨七属之甲,收百中之名。”【词语贯金】   汉语大词典: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