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素女鼓瑟

素女鼓瑟

素女:神女名。传说她擅长音乐。瑟(sè色):拨弦乐器,形似古琴,通常为二十五根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确定声音之高低清浊。 此典指神人素女弹拨弦乐器瑟。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或咏琴瑟有感而悲。据说泰帝伏羲氏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音调悲切,泰帝禁受不住,所以将她的五十弦改为二十五弦。此典又作“减瑟弦”、“素女琴”、“破瑟”、“素女愁”、“二十五弦”、“素女悲清瑟”、“锦瑟”、“素女繁弦”、“素女弦”、“妃瑟”、“泰帝悲”。

【出典】:

史记》卷12《孝武本纪》472页:“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又《史记》卷28《封禅书》(1396页)亦载:“泰”作“太”。

【例句】:

北周·庾信《别周尚书弘正》:“自知悲不已,徒劳减瑟弦。” 唐·陈子昂《南山家园林木交映》:“凤蕴仙人篆,鸾歌素女琴。” 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唐·温庭筠《公无渡河》:“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宋·秦观《临江仙》:“独倚危墙情悄悄,遥闻妃瑟冷冷。”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冷冷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清·苏曼殊《东居杂诗》:“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典源】《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亦载,太帝作“泰帝”。

【今译】 太帝即太皞伏羲氏,他喜好音乐,让神人素女为他鼓五十弦瑟,音调过哀,使他悲伤不止,因而他将瑟破开改为 二十五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弹奏乐器等。

【典形】 素女悲清瑟、素女愁、素女繁弦、素女弦、泰帝悲。

【示例】

〔素女悲清瑟〕 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箫。”

〔素女愁〕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素女繁弦〕 宋·杨亿《灯夕寄内翰》:“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

〔素女弦〕 宋·杨亿《无题》之三:“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泰帝悲〕 明·陈子龙《杂诗》之十五:“泠泠素女琴,能使泰帝悲。”


猜你喜欢

  • 汾河曲

    源见“汉武横汾”。指汉武帝游汾河所赋的《秋风辞》。唐太宗《帝京篇》之六:“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 米颠拜石

    北宋书画家米芾(fú服)拜石为兄事。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称米南宫、米颠。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以恩补誝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

  • 于公阴德

    源见“于公高门”。称誉为官贤明有德。元揭傒斯《送郑司狱归衢州》诗:“尽说于公有阴德,掉头相别大江?。”

  • 翻手为云

    同“翻云覆雨”。宋陈亮《祝英台近.九月一日寿俞德载》词:“对此郁郁葱葱,新篘未成醉。翻手为云,造物等儿戏。”见“翻云覆雨”。宋·陈亮《祝英台近》词:“~,造物等儿戏。”【词语翻手为云】  成语:翻手为

  • 龙驾上丹霄

    同“龙去鼎湖”。唐刘沧《过铸鼎原》诗:“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

  • 枯杨生肘

    源见“柳生左肘”。泛指生病。宋刘克庄《念奴娇》词:“岁晚筋力都非,任空花眩眼,枯杨生肘。”

  • 支属

    亲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支亦作“枝”。《史记.五宗世家》:“(中山靖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有:多有的意思。【词语支属】   汉语大词典:支属

  • 集菀

    同“集苑”。清顾有孝《和陶寄毛子晋》:“集菀实可贱,进德我所欣。”【词语集菀】   汉语大词典:集菀

  • 袁公卧雪

    同“袁安高卧”。唐皇甫曾《酬郑侍御秋夜见寄》诗:“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 狗国

    亦作“狗门”。晏子奚落楚国之词。《说苑》十二:“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迫晏子。晏子不入,曰:‘使至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傧者更从大门,入见楚王。”【词语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