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因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喻没有根据的谣传。清纳兰性德《金缕曲.简梁汾》词:“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
都:都邑。偶:相配,比得上。国:指国都。 大城市和京都不相上下,这是祸乱的根本。 古时等级制度森严,认为妾媵和正妻、庶子和嫡子、大城和国都都应保持差距,否则就会招致祸乱。语出《左传.闵公二年》:“
同“击壤歌”。唐李峤《晚秋喜雨》诗:“野洽如坻咏,途喧击壤讴。”【词语击壤讴】 汉语大词典:击壤讴
宋.钱易《南部新书》:“卢家有子弟,年暮而为校书郎,晚娶崔氏女。崔有词翰,结婚之后,微存嫌色。卢因请诗以述为戏。崔立成诗曰:‘不怨檀郎年纪大,不怨檀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卢郎年少时。’”唐朝时
《晋书.郗鉴传》:“初,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住,食讫,以饭著两颊边,
参见:头痛炙头,脚痛炙脚其他 原指哪里有病就治哪里。后用以喻不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朱子语类·训门人》:“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炙头,脚痛炙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贬义。多用于处事
《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无道,为所欲为,残害臣民。大臣赵盾激烈谏止他的残暴行径,遭到忌恨。“宣子(即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音chú ní)贼(杀害)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
源见“黄齑三百瓮”。喻指文士蹭蹬不达的贫寒生活。宋陆游《书意》诗之二:“余禄正应齑瓮在,宿酲时卧酒垆旁。”
《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后因以“蒙轮”指冲锋陷阵。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复有蒙轮挟辀之士,拔距投石之夫,冀马追风,吴戈照日。”【
源见“贾生赋鵩”。谓哀其不幸。唐许浑《途经李翰林墓》诗:“碧水鲈鱼思,青山鵩鸟悲。”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之二:“相君已抱牺牛悔,京兆空馀鵩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