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髀肉复生

髀肉复生

又为“髀肉之叹”。由于生活安逸,大腿上赘肉复出。用来表示自叹生活安逸,思图有所作为。刘备(事迹见前“冢中枯骨”条)投奔荆州后,一连几年无争战,生活平平静静。一次他到刘表那儿,中间去厕所,看到大腿上长出许多赘肉,感慨不已,以致流泪。刘表见到很是奇怪,便问他为何哭泣。刘备回答说:“我过去常常身不离鞍,大腿上的赘肉都消失了。现在不骑马打仗了,大腿上的赘肉又长了出来。时光飞逝,如今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所以悲伤啊。”

【出典】: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卷32第876页:“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4回:“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 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我们平居无事时,从不想到自己的头、手、脚以至脚底心。待到慨然于‘头颅谁斫’、‘髀肉(又说下去了,尚希绅士淑女恕之)复生’的时候,是早已别有缘故的了。”


主谓 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再不能有所作为。《三国志·蜀书·先主纪》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冗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多用于无所作为方面。


【典源】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 (刘)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 (刘) 表坐起至厕,见髀 (bi) 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今译】 刘备住在荆州刘表处数年,有一次在刘表家作客时去上厕所,见大腿内侧的肉又长出来了,不觉感慨流涕。回到坐位上,刘表觉得很奇怪,问他,刘备回答:“我以前常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全消下去了。这几年不再骑马,大腿肉又生出来。日月如飞,人即将老,而功业尚未建立,因此悲伤。”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长久安逸,壮志销磨,无所作为。

【典形】 髀满、髀肉、髀肉生、抚髀、拊髀、两髀生肉、摩髀肉、生髀肉、消髀肉、髀生肉、髀肉渐生、髀肉消、髀里肉生、髀肉磨欲透、英雄髀肉生、悲髀肉。

【示例】

〔髀满〕 宋·陆游《七十一翁吟》:“吏部齿摇心怅望,将军髀满泪氿澜。

〔髀肉〕 宋·陆游《双流旅舍》:“每因髀肉叹身闲,聊欲勤劳鞍马闻。”

〔髀肉生〕 金·元好问《出邓州》:“本无奇骨负功名,取次谁教髀肉生。”

〔抚髀〕 宋·陈师道《登冥山》:“求田君勿问,抚髀吾何能。”

〔拊髀〕 宋·范成大《满江红》:“击揖誓,空惊俗; 休拊髀,都生肉。”

〔两髀生肉〕 清·黄景仁《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一编落手等性命,两髀生肉徒摩挲。”

〔摩髀肉〕 清·黄遵宪《将应廷试感怀》:“二十余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如何。”

〔生髀肉〕 明·汤显祖《紫钗记》:“鞍安不教生髀肉,檄书端可愈头风。”

〔消髀肉〕 唐·罗隐《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马上固惭消髀肉,幄中犹羡愈头风。”


【词语髀肉复生】  成语:髀肉复生汉语词典:髀肉复生

猜你喜欢

  • 畸民

    同“畸人”。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故鸠聚本朝以来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都若干篇。”【词语畸民】   汉语大词典:畸民

  • 黄公垆

    同“黄公酒垆”。唐李颀《别梁锽》诗:“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宋苏轼《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不学山 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词语黄公垆】   汉语大词典:黄公垆

  • 铜柱标

    源见“马援铜柱”。铭记边功。清石成金《叨叨令带风入松.耍耍歌》曲:“名利场最兜搭,班定远 玉门关,枉白了青丝发;马新息铜柱标,抵不得明珠价。”

  • 蔡女知弦

    同“蔡琰辨琴”。明沈鲸《双珠记.二友推恩》:“幼通律吕,效蔡女之知弦;长好词章,轻谢娥之咏雪。”

  • 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月亮格外觉得明亮。 表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杨泓《“月是故乡明”》(《长江日报》1992年9月15日):“张先生喃喃道:‘想起在国外举头望

  • 枕上南柯

    源见“南柯梦”。指美梦。清 杨潮观《黄石婆授计逃关》:“劫灰楼炭战尘多,搅醒俺枕上南柯。”

  • 穿针楼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汉代妇女于七月七日登开襟楼穿七孔针以为乞巧之习俗。后遂用为咏七巧佳节之典。唐.李群玉《秋登涔阳城》其二:“穿针楼上闭轻烟

  • 匡合

    源见“一匡九合”。谓纠合力量,匡定天下。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词语匡合】   汉语大词典:匡合

  • 莱衣戏

    同“莱衣彩戏”。清吴锡麒《贺新凉.五十生日有感》词:“种就梅花还酿酒,待他年补作莱衣戏。”

  • 走兔投巾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余数见人以方术求水于夕月,阳燧引火于朝日,隐形以沦于无象,易貌以成于异物,结巾投地而兔走,针缀丹带而蛇行……皆如说焉。”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曾谈到他看见的一些怪异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