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子鄣山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境的大鄣山。秦鄣郡以此为名。
古山名。《山海经·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盖出自古越人神话传说,义为在三天子都东面的屏障。约指北起今苏皖浙间的丘陵地带,南迄天目山南端今皖浙间新安江东岸山区。主峰在今安徽绩溪县境的大鄣山。秦鄣郡以此为名。
元置,为水站。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月波乡。
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1辰州府沅陵县:佶伶仡僚不狼寨 “在府西北大酉山口。其名皆犬属,盖盘瓠子孙。《志》 云,府有废淘金场、废水银场七,废铁冶四,盖皆山溪所产。今否”。
在今四川雅江县西尖子湾山附近。为打箭炉 (今康定县) 入藏南路驿站之一。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麻盖中 “四十里上大雪山,至剪子湾,有塘铺。山颇陡险,亦有瘴气。下山,复盘折登山,四十里过波浪工塘
亦称清水谷。在今陕西洋县东北。《资治通鉴》: 东晋宁康元年 (373),秦苻坚遣将王统进兵汉中,“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战于青谷”。即此。又称清水谷。在今陕西省洋县东北。东晋宁康元年(373年)
一作岑原丘。在今河南巩义市北。《水经·河水注》: “ (巩) 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
元置,属静江路。在今广西兴安县北灵渠北岸。明改为驿。元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北灵渠北岸。
①辽置,属祖州。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辽史·地理志一》 祖州: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吐浑,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十二里会稽山之阴。《左传》: 哀公元年 (
清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置,属都匀府。治所即今贵州雷山县。1913年改丹江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治所在今贵州省雷山县北老丹江城。1913年改为丹江县。
在今四川西充县城内。《旧唐书·地理志》 西充县:“有西充山。”《清一统志·顺庆府一》:西充山“在西充县治东。为一邑之胜。《旧志》在城内西北隅”。
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南。清嘉庆 《太平县志》 卷1: 温岭江 “在温岭南,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至台州、黄岩,率于此舣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