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山
在今浙江常山县北二十二里。《元和志》卷26: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寰宇记》卷97常山县:三衢山,“《东阳记》云:山上有石,周回三百步”。
在浙江省常山县中部。传昔有洪水自顶涌出,分三道而下,由此得名。衢州(常山属衢州市)州名源于此。海拔368米。东、南、西三面为农田,远眺若拔地而起的孤山。西坡有山洞,宋赵抃曾在此读书,因称“赵公岩”。
在今浙江常山县北二十二里。《元和志》卷26: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寰宇记》卷97常山县:三衢山,“《东阳记》云:山上有石,周回三百步”。
在浙江省常山县中部。传昔有洪水自顶涌出,分三道而下,由此得名。衢州(常山属衢州市)州名源于此。海拔368米。东、南、西三面为农田,远眺若拔地而起的孤山。西坡有山洞,宋赵抃曾在此读书,因称“赵公岩”。
唐贞观七年(633)置,属岐州。治所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阳村。《元和志》卷2:“以在岐山之南, 因名。”二十一年(647)废。永徽五年(654)复置, 至德后属凤翔府,元和三年(808)废。古县
①清置,即今辽宁西丰县东南红石砬子。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51:“红石砬子卡路在英峨边门外。”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屯。即今吉林桦甸市东红石镇。因江边石砬子呈红色而得名。
即今西藏尼木县北麻江。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麻江宗。1960年并入尼木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尼木县麻江城。1960年与孟嘎宗合并,改置尼木县。
即今广东揭东县治曲溪镇。旧属揭阳县,1991年于此置揭东县。
在今河北雄县西南十里。北宋缘边塘泺之一。《宋史·河渠志五》: “东南起保安军,西北雄州,合百世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为一水。” 又《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1卢溪县 “连竭提山” 条下: 居住山 “有石室,苗僚所居”。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威楚路。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明初废。洪武三十五年 (1402) 复置威远御夷州,属云南布政司。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威远厅。元至元十二年(
即八普。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西南纳伦河北岸。《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巴补”,即此。
明南京奉天殿门。位于午门内,为奉天殿宫院的南门。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内明故宫遗址。
今北京宣武区和平门外琉璃厂。辽名海王村。清乾隆年间在琉璃厂发现辽墓。清 《日下旧闻考》 卷61引 《辽御史大夫李内贞墓志》: “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 即此。元、明于此设琉璃窑厂,以专制宫殿、庙宇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