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吉祥寺
在今山西陵川县城西三十里礼义镇西隅。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用卡墙相隔,有山门、钟鼓楼、厢房、前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前殿、中殿历史最古,余皆明、清重修。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及建筑年代。
在今山西陵川县城西三十里礼义镇西隅。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用卡墙相隔,有山门、钟鼓楼、厢房、前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前殿、中殿历史最古,余皆明、清重修。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及建筑年代。
春秋时晋置,在今山西榆次市西南二十里。《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前514),“知徐吾为涂水大夫”。西汉为涂水乡。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升金齿卫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永平、施甸等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中甸县。嘉靖元年 (1522) 复为卫。
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三家市。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太仓州:“三家市在城东北四十八里。”
即今福建大田县西北桃源镇。明置桃源巡司于此,旧属漳平县,嘉靖十六年 (1537) 改属大田县。(1)即今福建省大田县西北桃源。明时于此置巡检司。(2)在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天平山。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之役,“‘贼’悉聚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 地皆绝险, 而青蛇尤甚。……青蛇四面陡绝,璘围其三面,购死士从玛瑙后附葛至山背举炮”,即
西晋永兴元年(304)分淮南郡置,属扬州。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县地。南朝宋永初二年(421)于郡置南豫州。齐属豫州,永明二年(484)属南豫州。北齐兼置和州。隋开皇九
明万历二十七年 (1599) 用兵播州时分湖广地置,寻废。天启二年 (1622) 后置废无常,崇祯二年 (1629) 定设。治所在偏桥镇 (今贵州施秉县东北)、沅州 (今湖南芷江县),故名。为黔、楚重
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前519),尹辛 “攻蒯,蒯溃”。杜注: “河南县西南蒯乡是也。” 《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 “有蒯乡”。注引 《晋地道记》 曰:
唐武德九年(626)改金陵县置,属润州。治所在白下城(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贞观七年(633)移治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九年(635)改名江宁县。古县名。唐武德九年(626年)改金陵县置,治白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石砫宣慰司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石柱县地。1913年改为石砫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石砫宣慰司置,治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