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像寺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东麓。清乾隆静寄山庄北。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祐唐寺,又名千像寺,清称千相寺。《日下旧闻考》卷116载《辽李仲宣祐唐寺讲堂碑略》:“盘山旧有五寺,祐唐其一。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佛洗钵,瞬息而泯。因兹构精舍,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以显殊胜焉。”现存线刻在巨石上的佛像数十尊。寺后有摇动石。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东麓。清乾隆静寄山庄北。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祐唐寺,又名千像寺,清称千相寺。《日下旧闻考》卷116载《辽李仲宣祐唐寺讲堂碑略》:“盘山旧有五寺,祐唐其一。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佛洗钵,瞬息而泯。因兹构精舍,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以显殊胜焉。”现存线刻在巨石上的佛像数十尊。寺后有摇动石。
辽置,为川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北票市西南角。金废为镇。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北票市西南。为川州治。金废。
①春秋时指今渤海。《左传》:僖公四年(前656),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孟子·梁惠王》:“挟太山以超北海。”即此。②所指因时而异:初为北方远僻地域的泛称;春秋战国时又或指今渤海。《左
一名庸城山。在今湖北竹山县西五里。《隋书·地理志》 竹山县: “有悬鼓山。”
在今四川雷波县北。《方舆纪要》 卷73马湖府屏山县: 雷番山在 “府西三百八十里。隋史万岁征西南彝时,道经此。山中草有毒,经过头畜必笼其口,行人亦必缄默,若或高声,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县以此名。
①即今河南伊川县东北二十八里许营村。《水经·伊水注》:“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即此。②即今河南内乡县北赤眉镇。清康熙《内乡县志》卷2《市集》:“赤眉城,北三十里。”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定襄县东南侍阳。东汉末移治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北魏属永安郡,移治今阳曲镇南。隋开皇六年(586)改阳直县,十六年(596)改为汾阳县。唐武德七年(624)复改为阳曲县,
在今湖北黄梅县南。《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严家闸“在江北三十里,接黄梅县界。万历间建,为蓄泄之利”。
明洪武三年 (1370) 升靖州为府,属湖广行省。治所在永平县 (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会同县、绥宁县及贵州天柱县地。九年 (1376)复改靖州
在今安徽贵池市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六峰山“有六峰竞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城西侧。海拔约180米,有龙头、凤尾、龟背、芙蓉、冲霄、鹤立等六峰。有诗曰:“一山圆如蒟,跗萼环诸峰。峰峰
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白路土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