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奎山
即今奎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方舆纪要》 卷35日照县 “丝山” 条: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孤奎山,亦曰圭山。”
即今奎山。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方舆纪要》 卷35日照县 “丝山” 条: “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孤奎山,亦曰圭山。”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宗居县(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四里旧站)。辖境约当今云南祥云县东南部地。贞观十一年(637)改宗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宗居县(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云南驿)。辖境即今云
即三朡。又作三鬷。夏、商时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史记·殷本纪》:“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即此。
三国吴改汉寿县置,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西晋复为汉寿县。古县名。三国吴改汉寿县置,治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崆城。属武陵郡。西晋武帝复改汉寿县。
唐贞观四年(630)置,属粤州。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东北东江乡。乾封中属宜州。北宋废。古县名。唐置,失载置年。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属宜州。五代南汉废。
即今贵州湄潭县南乌江渡口。《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 “三度关” 条: “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自平越进兵……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即今贵州省湄潭县南乌江渡口。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即掖侯国。在今山东莱州市。《后汉书·欧阳歙传》: 建武九年 (33),歙 “更封夜侯”。李贤注: “夜,今莱州掖县。”
明置,在今浙江乐清市西南盘石镇。《方舆纪要》 卷94温州府: 盘石卫在 “乐清县西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管州。治所即今河南郑州市西三十里须水镇。贞观元年 (627)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河南省荥阳市东须水镇。属管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明置,属綦江县。在今四川綦江县南。《明史· 地理志》 綦江县: “ (南) 有綦市关。”
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十里。《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杨山”条下:弛马岭“道出湘乡。山多苦竹,林深泥泞,马力多弛,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