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春县

宜春县

①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寰宇记》 卷109宜春县:“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 (267) 改属安成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以避太后讳,改名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 (591) 于县置袁州,移宜阳县于袁州 (今宜春市) 东五里。十七年 (597) 复改为宜春县。唐武德四年 (621) 仍移治今宜春市,为袁州治。元为袁州路治。明为袁州府治。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1979年析置宜春市。1985年撤销宜春县,并入宜春市。

②金大定七年 (1167) 置,属会宁府。治所在今吉林松原市东南小城子古城。元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汝南县西南。属汝南郡。东汉改名北宜春县。(2)金大定七年(1167年)置,治今吉林省扶余市东南小城子。属会宁府。元废。(2)古旧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区。属豫章郡。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王子成为侯于此。后有废置。自隋至清先后为袁州、宜春郡、袁州路、袁州府治。1979年县城区析出置宜春市。1985年撤宜春县,并入宜春市。


猜你喜欢

  • 罗东山

    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清一统志·泸州》: 罗东山 “在州东六十里。《旧志》: 峰峦森列。周太师尹吉甫故宅及其茔兆在焉”。

  • 西域都护府

    西汉神爵二年(前60)置,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辖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南北,西包乌孙、大宛、葱岭这一范围内的西域诸国。王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护府亦废。东汉永平十七年(

  • 浮梁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新昌县置,属饶州。治所即今江西浮梁县。《方舆纪要》 卷85浮梁县:“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因名浮梁。”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浮梁州。明洪武初复降为县,属饶州

  • 大洲堡

    在今湖南攸县西南四十里大洲。《方舆纪要》卷80攸县“凤岭镇”条下:“《志》云,县南有大洲堡,嘉靖四十三年,县民刘庚甫户丁结党为乱,佥事苟延庚抚定,为之立堡。”(1)在今湖南省攸县西南太洲,与衡山接界。

  • 湘浦

    亦谓之三湘浦。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城陵矶,即洞庭湖水入长江处。

  • 大王庙汛

    在今江西湖口县北八里。清时设千总驻防。

  • 柏人

    春秋晋邑,战国属赵。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左传》: 哀公四年 (前491),国夏伐晋,“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即此。古邑名。春秋晋邑。战国属赵。在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左传》哀公四年(前491年):国夏

  • 八桥镇

    北宋置,属柘城县。即今河南柘城县东南十六里砖桥集。(1)在江苏省高邮市南部。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八桥,人口2000。因镇区中心十字河上架有三座交通桥,呈“八”字形,故名。1

  • 宏仁桥

    一作弘仁桥。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南四十四里,跨凉水河上。《清一统志·顺天府四》:宏仁桥“旧名马驹桥。明天顺七年改建,赐名。长二十五丈,为洞九,以酾水”。明于此置巡司。

  • 小浃江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小浃江“在鄞县北五十里”。《明史·地理志》 定海县:“南有大浃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为小浃江,并入海。”《方舆纪要》卷92定海县“大浃江”条下:“其下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