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柳村
即今浙江临安县西株柳。元末置巡司于此。
即今浙江临安县西株柳。元末置巡司于此。
今安徽裕溪河含山县境段之俗称。《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三叉河在“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
唐开元十二年(724)置,属蔚州。治所即今河北蔚县。天宝元年(742)为安边郡治。至德二年(757)改为兴唐县。五代梁改名隆化县,后唐复名安边县。后晋改名灵仙县。(1)古县名。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即今安徽桐城县西南陶冲镇。《清一统志·安庆府二》: 陶冲驿 “在桐城县西南四十里。地名三安坂,道出潜山县”。
即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景村镇。清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 雒南县: 景村镇 “在城东四十里”。在陕西省洛南县南部。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景村街,人口2130。以此地山水景色秀丽得名。古
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三国魏贾逵所开。《三国志·魏书 ·贾逵传》: 贾逵 “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水经·沙水注》: “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夥。昔
北周武成元年 (559) 置,为渠州及流江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渠县。隋为宕渠郡治。唐武德初为渠州治。天宝初为潾山郡治。乾元初为渠州治。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4) 省入渠州。古县名。北周武成元年(559
①在今浙江临海市西。《方舆纪要》 卷92台州府: 宜山在 “府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千顷,潭瀑沾溉,旱不能灾”。②在今广西宜州市北一里。《元丰九域志》 卷9:宜州龙水县有宜山。《方舆纪要》 卷10
隋置,在今河南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书·地理志》 河南郡宜阳县: “有福昌宫。”唐福昌县即以此宫为名。
在今江西婺源县北。《方舆纪要》 卷28徽州府婺源县: 浙源山 “在县北七十一里。一名浙岭。高三百余仞,周二十五里。婺源诸水多西入鄱阳,惟此山之水东会休宁、祁门、黟县诸水,至歙浦,又会织溪、歙县之水,赴
北宋康定二年 (1041) 置经略安抚使,治所在渭州 (今甘肃平凉市)。辖境相当今甘肃蒲河以西,葫芦河以东,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北,以及宁夏固原、隆德、泾源、西吉等地。元符后辖境扩大。元丰中及宣和后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