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滋口市
俗称锯齿口、锯子口。即今湖南华容县东南五十三里注滋口镇。清光绪 《华容县志》 图: 东南有注滋口。
俗称锯齿口、锯子口。即今湖南华容县东南五十三里注滋口镇。清光绪 《华容县志》 图: 东南有注滋口。
一名百渎山。在今江苏武进县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黄公山 “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 云: 黄歇所封故墟也”。
又名姚湾集。即今江苏新沂市西南窑湾镇。清于此置汛。
俗称巴隆札萨克旗。即和硕特西右翼后旗。在今青海都兰县西南巴参一带。
即今四川筠连县东南三十里巡司镇。明置巡司于此。
明正统元年 (1436) 设巡抚宣府、大同,景泰二年 (1451) 另设大同巡抚,后时并时分。成化十四年 (1478) 始定设巡抚宣府地方,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辖北直隶延庆、保安两州及万全都司所
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方舆纪要》卷109思恩县: 绀山 “在县北二十里,以山色名。亦曰扞山。以扞蔽县后也。岩嶂层叠,日光少见,土人谓之暗岭”。
①即今广西灵山县西一百四十里太平镇。明置西乡巡司于此。清有把总驻防。②即今广西柳城县东北太平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柳城县图:东北有太平汛。③即今广西藤县西北太平镇。清同治《梧州府志》卷2藤县:“太
①又名锦江。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锦溪 “ 一名交溪。其源有二: 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 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清一统志·建宁府》 引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岩拱此,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②在今湖北嘉鱼县南。《宋史·韩世忠传》:刘忠叛,“有众数万, 据白面山, 营栅相望”。即
①北宋置,属秦州。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后改为镇。②金皇统六年 (1146) 降定边县置,属环州。在今陕西吴旗县西铁边城镇附近。后废。北宋时筑,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属秦州。后置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