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国
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分梁国置,治所在定陶县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封孝王子不识为济阴王。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建元二年 (前 139) 改为济阴郡。甘露二年 (前52) 改置定陶国,建平二年 (前5) 复改济阴郡。东汉永平十五年 (72) 复改为国,后又改为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国置,治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旋国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改为济阴郡。
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分梁国置,治所在定陶县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封孝王子不识为济阴王。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建元二年 (前 139) 改为济阴郡。甘露二年 (前52) 改置定陶国,建平二年 (前5) 复改济阴郡。东汉永平十五年 (72) 复改为国,后又改为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国置,治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旋国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改为济阴郡。
一作海澶山,又名东岚山。即今福建平潭县海坛岛。《明一统志》 卷74福州府 《山川》:海坛山 “在福清县东南,海上远望如坛,因名”。《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福清县: 海坛山 “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
即今安徽阜南县西北新村镇。清乾隆 《阜阳县志》 卷4: 新村集在 “西乡六十里”。
在今广东中山市东北小隐村。有水经此东北流,出横门入海。清有把总驻防。
清乾隆时置,在今四川昭觉县南五里。有把总驻守。咸丰元年(1851)城毁,后移今昭觉县。《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宣统元年(1909)征凉山,“官军进驻交脚”。即此。二年(1910)改为昭觉县。
即今四川平昌县西北兰草乡。清道光《巴州志》卷2:兰草渡场在“州南九十里”。
即今湖北郧县西一百六里将军河乡。清有外委驻防。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夫宁县(今广西藤县东北浔江南、北流江东岸)。辖境相当今广西藤县、岑溪、容县及苍梧县西部地。隋开皇十年(590)改为藤州。②西魏恭帝二年(555)置,治所在巴渠郡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
1937年伪满由铁岭县析置,属奉天省。治所即今辽宁铁岭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废。在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面积1.28万平方千米(市辖区625.4平方千米)。人口299.4万(市辖区43.4万)。辖银
即今广东郁南县治都城镇。明置巡司于此。即今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宋属端溪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巡检司于此。参见“都城镇”。
北魏平城北文明太后永固陵旁附设的殿宇。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五十里方山上。《魏书·高祖纪》 载: 太和五年 (481),“夏四月己亥,行幸方山。建永固石室于山上,文碑于石室之庭,又铭太皇太后终制于金册,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