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焉耆镇

焉耆镇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灭焉耆国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魏书·唐和传》: 与万度归讨焉耆,“后同征龟兹,度归令和镇焉耆”。即此。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陷于吐蕃。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东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华路。地处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部,开都河流经。是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唐开元七年(719年)为安西四镇之一。老城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道光八年(1828年)称为协顺城;二十九年重修、加固、扩展。新城建于清末民初,初步建成了前后街道,地处协顺城外南面,称为南关。1945年筑起了连接协顺城左右两端的新城,设四座城门。新城建后,名为新建镇。1950年为第一区,1954年设焉耆市。1956年撤市后设焉耆镇。314国道和206省道经此。开都河畔风景秀丽。


猜你喜欢

  • 乌里雅苏台城

    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乾隆十九年(1754)为统辖外蒙古各部的定边左副将军驻所。在今蒙古国扎布汗省省会扎布哈朗特(乌里雅苏台)。统辖喀尔喀四部、科布多诸部、唐努乌梁海部官兵,并会同库伦办事大臣管

  • 波罗汛

    清置,属靖远营。在今四川喜德县东南。咸丰 《冕宁县志》 卷2: 波罗汛 “在靖远营东南三十里,接凉山境”。有千总驻防。

  • 五圣场

    亦作五乘场。即今四川沐川县西民建乡(五圣场)。清光绪《屏山县志》卷下:“沐川场左走小路黑旦子四十里,越万山老林至五乘场,三十里至利店场。”

  • 白帝城

    东汉初公孙述筑,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山上。《水经·江水注》:“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邑”,故以为名。其后历为州、郡、县治所。北宋时移州、县于今奉节县,城遂废。城居高山,形势险要。三国时蜀汉以为防

  • 郑河

    古名不家水。在今河南郑州市和中牟县境。《金史·地理志》 开封府中牟县: “有郑河。”《方舆纪要》 卷47郑州: 郑水 “源出梅山,京、索二水自荥阳而东合于郑水,又东北至中牟县,溉田千余顷,其余水下入于

  • 坊子镇

    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南三十里坊子镇。民国《潍县志稿》有坊子镇。

  • 多利州

    唐贞元十二年(796)置,属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越南黄连山省镇安附近。后废。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置,治今越南安沛省镇安附近。后废。

  • 昌城郡

    西魏置,为新州治。治所在昌城县 (今四川三台县)。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二县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西魏置,治昌城县(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一带。后属北周。隋开

  • 鸿德苑

    东汉雒阳苑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南津城门外。《后汉书·桓帝纪》 载: 永寿元年(155) 六月,“洛水溢,坏鸿德苑”。即此。

  • 青凤山

    又名穿山。在今广西柳城县南。《清一统志·柳州府》: 青凤山 “在柳城县 (今凤山镇) 西二里。高百余丈,为县案山。上有一窍通明。一名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