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胡卢河

胡卢河

①即今河北南部之滏阳河。五代周至宋、金为衡水、宁晋间之漳水的别称。《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 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胡三省注: “胡卢河,俗谓之葫芦河,即衡漳水。在东光县西三十里。” 又 《宋史·河渠志》: “淳化二年,从河北转运使请,自深州新砦镇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 一派,凡二百里抵常山,以通漕运。”

②唐时别称滏、漳水下游 一段 (约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 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河。对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入卫,遂专为滏河下游。明初以后,滹沱河常南决入河,下泄河道狭窄,致使宁晋县至冀州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称为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消。至近代又复河形,而名为滏阳河。


古水名。五代始兼称滏、漳下游一段(相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长芦水为胡卢河。时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县(今属河北)入卫,为滏水下游。因该河段上承大陆泽水,北有槐水等注入,故水面辽阔。周世宗曾疏浚以防契丹。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水。明初始,滹沱河常南决入河,又兼为大陆泽其北总水所汇,下游河道逐渐狭窄,使宁晋县至冀州市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因主要在宁晋县境,故又称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小。至近代又复成河形,改名滏阳河。


猜你喜欢

  • 瓦述麻里

    简称麻里司。在今四川新龙县西南麻日乡。清嘉庆十二年(1807)置瓦述麻里土百户。

  • 依西肯卡伦

    清末置,属黑龙江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塔河县东北依西肯乡。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33: 黑河所属卡伦“依西肯,距倭西门九十里,多平原可垦之地”。后废。

  • 树佛寺

    北齐时建 (一说隋时建)。即今河南确山县西十八里秀山与乐山之间北泉寺。唐改名资福地,宋崇宁中改为万寿禅寺,寻改北泉寺。今寺有鲁公祠、大佛殿等建筑。唐建中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幽禁颜真卿于此,并缢死

  • 泠溪水

    即今广东乐昌市东之廊田河。《水经·溱水注》: “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方舆纪要》 卷102乐昌县: 泠溪水在 “县东北三十里。……今泠水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清一统志 ·韶州府》:

  • 羊岵山

    一名阳岵山、睡心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清一统志·汉阳府》:阳岵山“在汉阳县西南七十里”。

  • 八白室

    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南伊金霍洛苏木西北。以有供奉成吉思汗陵的“八白室”,故名。

  • 平陵墟

    即今广东龙门县东南平陵镇。旧属河源县。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河源县图:县西有平陵墟,清有外委把总驻防。

  • 以撒河

    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以撒河在果勇底东北,湍流迅险,流合六归河。”

  • 港头镇

    北宋置,在今浙江宁海县东南。《元丰九域志》 卷5: 台州宁海县有港头镇。(1)在江苏省新沂市西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港头,人口2200。因地势低洼,夏秋雨潦水多积蓄,村在水边

  • 堆噶尔宗

    即噶大克。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噶尔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