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谷
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西南。《晋书·刘聪载记》: 永嘉六年 (312),“ (刘) 曜入晋阳,夜与刘粲等掠百姓,逾蒙山遁归,(拓跋) 猗卢率骑追之,战于蓝谷,粲败绩”。《资治通鉴》: 西晋建兴元年 (313),“刘琨与代公猗卢会于陉北,谋击汉。秋七月,琨进据蓝谷”。皆此。
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古山西南。《资治通鉴》:西晋建兴元年(313年),“刘琨与代公猗卢会于陉北,谋击汉。秋七月,琨进据蓝谷,猗卢遣拓跋普根屯于北屈”,即此。
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西南。《晋书·刘聪载记》: 永嘉六年 (312),“ (刘) 曜入晋阳,夜与刘粲等掠百姓,逾蒙山遁归,(拓跋) 猗卢率骑追之,战于蓝谷,粲败绩”。《资治通鉴》: 西晋建兴元年 (313),“刘琨与代公猗卢会于陉北,谋击汉。秋七月,琨进据蓝谷”。皆此。
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古山西南。《资治通鉴》:西晋建兴元年(313年),“刘琨与代公猗卢会于陉北,谋击汉。秋七月,琨进据蓝谷,猗卢遣拓跋普根屯于北屈”,即此。
即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八年(1375)改大同都卫置,治所在白羊城(今山西大同市西一百四十里),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府(今大同市)。领今山西省北部诸卫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八沟厅置,属承德府。治所即今河北平泉县。1913年改为平泉县。见“平泉县”。
在今江西大余县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大沙河在“府南十里。源出大庾岭麓,东北流,经东山麓入章江。《志》云,章水自府西石陂头而南,横城南驿使门外五板桥边,合大小沙河、五板水,下东山麓,如萦带
即今江苏无锡县西北洛社镇。《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无锡县 “潘葑镇” 条下: “又北十二里曰洛社市。”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西部、京杭运河两岸。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洛社,人口2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潾州。治所在今四川大竹县南。《清一统志·绥定府二》:盐泉废县 “ 《旧志》: 盖因盐井为名”。八年 (625)废。②唐武德三年 (620) 析魏城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
在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镇)东南。《方舆纪要》卷18怀安卫:水沟口山“两山巍峙百余丈,下有水沟口河,因名”。
在今安徽芜湖县 (湾沚镇) 西北。清康熙《太平府志》 卷4芜湖县: “易太圩,宋崇宁间属易俗乡十八九都。”北宋崇宁中筑,在今安徽省芜湖市(湾沚镇)西北。属芜湖县。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4竹山县: 秦口市 “在县东南七十里”。集镇名。在湖北省房县西部、秦口河西岸。属门古寺镇。人口1600。原为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秦王寨以北高塘河口得名。为
又名贰师泉。即今甘肃敦煌市东一百三十里吊吊水。《续汉书·郡国志》 敦煌郡下李贤注引《耆旧记》 曰: 敦煌 “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之交,一都会也。”
即缺门山。在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金史· 地理志》 新安县: “有阙门山。” 《清一统志·河南府一》: 阙门山,“ 《旧志》: 东曰青龙,西曰凤凰,两山相对如阙,谓之阙门。俗亦曰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