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村
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会昌五年 (845),“诏发昭义骑兵五百、步兵千五百戍振武,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即此。《方舆纪要》卷42潞安府: “裴村在府西北五里。”
(1)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唐会昌五年(845年),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饯之于裴村,潞卒作乱,钧奔潞城,即此。(2)集镇名。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属东镇镇。人口2750。因姓得名。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并产芦苇。有造纸厂。通公路。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被誉为“中国宰相村”。古迹有裴氏石刻。
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会昌五年 (845),“诏发昭义骑兵五百、步兵千五百戍振武,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即此。《方舆纪要》卷42潞安府: “裴村在府西北五里。”
(1)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唐会昌五年(845年),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饯之于裴村,潞卒作乱,钧奔潞城,即此。(2)集镇名。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属东镇镇。人口2750。因姓得名。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并产芦苇。有造纸厂。通公路。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被誉为“中国宰相村”。古迹有裴氏石刻。
清柳条边门之一。在今辽宁兴城市西北。《清一统志 ·锦州府二》: 梨树沟边门 “在宁远州西北一百里。旧有碾盘沟门,在州西北七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展边移此。乾隆五年改章京驻防”。
北宋置,即今甘肃定西县。绍圣三年(1096)改名安西城。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隆州。治所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大桥镇。《寰宇记》 卷86新井县:“县界颇有盐井,因斯立名。” 先天初属阆州,天宝初属阆中郡,乾元初复属阆州。元至元二十年 (1283)废入南部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7桑植安抚司“雷打崖”条下:“司(治今美坪峒)南为杨公坡,亦险峻,登陟甚艰。”
在今吉林敦化市西南。源出富尔岭,东南流合古洞河。《清史稿· 地理志》 桦甸县:“富尔河合古洞、黄泥、蒲岑诸水注之,为上两江口。”
宋大理置,属善阐府。在今云南呈贡县治西部古城。元代置呈贡县。
亦作天长海口、闷海口。在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交水县东红河入海处。《元史·安南传》: 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征安南,水陆两路攻陈日烜军,“日烜逃去,追至胶海口,不知所往”。明洪武五年(1372) 置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六里洛阳桥南安乐镇。原为五代安审琦故宅。北宋熙宁时邵雍在司马光等人资助下购得,取名安乐窝。邵雍在题为《天津弊居蒙诸公共为成买作诗以谢》的诗中称颂:“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
即今河北栾城县西北二十二里郗马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获鹿县图: 东南有郗马。
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北六十八里,地处京山、安陆、应城三县市邻界地区。1939年 6月,中共鄂中区党委会在此召开,决定整编豫南、鄂中抗日武装力量,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