轪县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改轪侯国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三国魏属弋阳郡。西晋永嘉乱后,侨置于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国。东晋属西阳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为孝宁县。
古县名。(1)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改轪侯国置,治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属江夏郡。三国魏改属弋阳郡。西晋永嘉后徙废。(2)东晋侨置,治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南长江北岸。属西阳郡。南朝宋改名孝宁县。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改轪侯国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三国魏属弋阳郡。西晋永嘉乱后,侨置于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边,属西阳国。东晋属西阳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改为孝宁县。
古县名。(1)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改轪侯国置,治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属江夏郡。三国魏改属弋阳郡。西晋永嘉后徙废。(2)东晋侨置,治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南长江北岸。属西阳郡。南朝宋改名孝宁县。
在今河南正阳县北。东南至息县附近入淮河。一说为清水河。《水经·淮水注》: 慎水 “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东南径息城北,又东南入淮”。
在今河南新县西南二十八里陈店乡西南。1930年鄂豫皖军委兵工厂设此。
即白石潭。在今广西灵川县南。《清一统志·桂林府一》:白石湫“在灵川县南三十里。唐李商隐《桂林诗》:‘龙移白石湫’即此。亦曰白石潭、白石漈”。
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东威远江。《方舆纪要》卷119威远州:谷宝江“在州境。自遮遇甸流至州,下流合澜沧江,亦谓之威远江。正统五年(1440)麓川叛酋思任发自镇沅之者章硬寨败遁,威远州知州刁盖扼之于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置,属巴州。治所在伏强县(今四川旺苍县东南木门镇)。辖境相当今四川旺苍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伏强县(今旺苍县东南木门)。辖境约当今四川省
南朝梁天监元年 (502) 置,属巴州。治所在仪隆县 (今四川仪陇县北)。《寰宇记》 卷139仪陇县: “隆城郡因隆城山为名。” 西魏属隆州。北周属蓬州。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县地。隋开皇 三年 (583
①金贞祐二年 (1214) 改马邑县置,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三里马邑村。辖境相当今山西朔州市及山阴县部分地。元复改马邑县。②即今陕西延长县东南赵家河村。本宜川县地,1937—1948年革命根据地
即今广西邕宁县南八尺江。《方舆纪要》卷110南宁府宣化县:八尺江在“府东南六十里。其上流自广东钦州界流入境,北流入于郁江”。在入江处有八尺寨巡司。郁江支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源于上思县那琴乡四方岭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兴国军置,属江西行省。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三十年改属湖广行省。辖境约当今湖北黄石、大冶、阳新、通山等市县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兴国府。元至元十四年
辽置,为川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北票市西南角。金废为镇。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北票市西南。为川州治。金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