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即邘。商、周封国。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史记· 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裴骃 《集解》 引徐广曰: “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 周武王灭殷,封子邘叔于此。

②西周初为唐叔虞都邑,故址在今山西乡宁县南一里。《史记·晋世家》 集解引 《世本》 曰: 唐叔虞 “居鄂”,即此。《左传·隐公六年》: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③西周时楚地,即今湖北鄂州市。《史记·楚世家》: 周夷王时,楚熊渠 “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 “中子红为鄂王”。战国时为楚之封邑。《说苑·善说》: 楚庄辛谓襄成君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鄂,即子皙之封邑。近年发现楚怀王时鄂君启节遗物。秦置鄂县。

④湖北省简称。清康熙三年 (1664) 置湖北省,省会在武昌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因武昌自隋以后为鄂州治所,故名。


(1)古国名。商代方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北。《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2)西周楚封国。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公元前9世纪初,楚国熊渠封次子红为鄂王于此。战国时为楚鄂君之子晳的封邑。秦置县。(3)在今山西省乡宁县。西周初封唐叔虞于晋,曾移都于此。《世本》:“唐叔虞居鄂。”春秋为晋邑。《左传》隐公六年(前717年):晋大夫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即此。一说即唐邑。(4)湖北省的简称。因清代省会武昌为隋以后的鄂州治而得名。


猜你喜欢

  • 庆宁营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置,属四川提督。在今四川金川县北庆宁乡(旧名茹寨)。

  • 双山

    ①在今山西永和县东南。《寰宇记》卷48永和县:双山“在县东二十里,二山各高千余尺,峰岩秀异,因名双山”。②在今四川铜梁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59合州:双山“在巴川县南五十里。相传渔者纲得二石,其一飞

  • 乱石站

    元置,在今江西万载县西南。明废。元置,在今江西省万载县西南。属袁州路。明废。

  • 硖石山

    ①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寰宇记》 卷44晋城县: “硖石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青莲寺,西有掷笔台,即远大师置涅槃经疏藏之所。” 《方舆纪要》 卷43泽州 “浮山条”: 硖石山 “以两山拱峙壁立若门”。

  • 西谯县

    南朝陈置,属北谯郡。治所在今安徽全椒县西。北周以后废。

  • 崆峒岛

    即今山东烟台市东北海中崆峒岛。《清一统志·登州府》: 崆峒岛 “相近有栲栳岛、浮山岛、双岛”。

  • 高昌县

    ①西汉置,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西南五里。东汉省。《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案 《地理志》 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②东汉兴平元年 (194) 以庐陵

  • 待王镇

    清置,属修武县。即今河南焦作市东二十里待王镇。《方舆纪要》 卷49作 “待至镇”。谓 “皆以武王伐纣时所经而名之也”。在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市马村区东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修武县志》:待

  • 和解部

    唐室韦诸部之一。在今内蒙古鄂温克自治旗南境。《新唐书·室韦传》: 塞曷支部 “益东有和解部”。

  • 乱礁洋

    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北、舟山市普陀区南东磨盘洋。《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定海县“海”条:“由东而南接象山县界,《志》云:……乱礁等洋抵象山县之钱仓所而止, 皆嘉靖中控御倭夷处。”即今浙江省象山县象山港外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