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口
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之口,即古西正阳镇。《晋书· 姚泓载记》: 东晋末,刘裕伐姚泓,“泓将王荀生以漆丘降 (王) 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 (檀) 道济,王师遂入颍口”。即此。
颍水入淮水之处。在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前秦遣苻融率兵三十万先至颍口,即此。
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之口,即古西正阳镇。《晋书· 姚泓载记》: 东晋末,刘裕伐姚泓,“泓将王荀生以漆丘降 (王) 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 (檀) 道济,王师遂入颍口”。即此。
颍水入淮水之处。在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前秦遣苻融率兵三十万先至颍口,即此。
明初置,在今陕西定边县东一百五十里。《方舆纪要》卷61榆林镇:永济堡“在新安边营东四十里。成化中移置迤南上洪寺,属西路参将戍守”。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萨州 (薛州) 置,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下罗苗族乡 (老堡场)。辖境相当今四川珙县西南地。乾元元年 (758) 改为萨州(薛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薛州置,治黄池县(今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荣州置,治所在旭川县 (今四川荣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荣县、威远二县及自贡市。乾元元年 (758) 复为荣州。唐天宝初改荣州置,治旭川县(今四川荣县)。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荣县、
东晋置,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市北。《晋书·石勒载记下》: “济岷太守刘闿、将军张阖等叛,害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降于石生。”
①又名龙泉庵。在北京市西山支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是八大处中第五处。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泉从寺后峭壁流出,至前院经石螭吻(石雕龙头)注入水池。《日下旧闻考》卷103:“龙王堂,阶下有方池,深
在今西藏比如县东南山扎区,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乾隆《西藏志·外番》、《卫藏通志》作三札。
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叶尔羌河北岸伊力克一带。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八札塔拉)九十里至苏合外提与星峡阿格嘴会。九十里至陂里勒克一带,草盛薪足。”
隋开皇六年 (586) 改落丛县置,属兴州。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徐家坪乡明水坝村。开皇八年 (588) 改为鸣水县。
唐贞观二十二年 (648) 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市。贞元中废。唐显庆三年(658年)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属安西都护府。贞元年间废。
①又名清风泾。即今上海市金山县西枫泾镇。《方舆纪要》 卷91嘉兴府嘉善县: 枫泾镇 “旧名白牛村市。元改为镇,置巡司,并设白牛务。洪武初,罢巡司,改务为税课局”。清时有主簿驻此。②元置,即今浙江嘉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