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浦江

黄浦江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史》 作大黄浦。本吴淞江支流。《明史·河渠志》: 永乐元年 (1403) 夏原吉言: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浚江通范家浜,导入黄浦以入海。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即今黄浦江。清以后通称黄浦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上海市境内。旧称黄浦;别称黄歇浦(简称歇浦)、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源出太湖,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自淀山湖以下长113.4千米,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秒,江面平均宽300~500米。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杨浦、徐浦及奉浦大桥。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子凤《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为黄浦港(《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明史·河渠志》称为大黄浦,清代以后,又名黄浦江。明永乐元年(1403),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太湖流域水患加剧,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上接黄浦,通引太湖、淀泖之水入海。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拓展至二里许,成为通海深水大河,即今黄浦江,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


猜你喜欢

  • 北沛郡

    南朝梁置,属霍州。治所在新蔡县(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隋开皇初废。南朝梁置,治新蔡县(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隋开皇初废。

  • 宛亭县

    北宋元祐元年 (1086) 改宛朐县置,属兴仁府。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金圮于河,遂废。古县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一作大观二年〔1108年〕)改宛朐县置,治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属兴仁府。金时因县

  • 五虎山

    一名五虎门。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地处闽江入海口,五峰排列如虎,故名。《明史·汤和传》: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汤和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市)渡海攻福州,奄至五虎门,即此。明郑和下西洋亦经此。古岛

  • 南威岛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日积礁东约12海里。岛近三角形,东北至西南长260米,宽280米,面积约0.15 平方公里。海拔2.4米。岛上灌木丛茂密,鸟粪丰富。中国渔民向称鸟仔峙。因岛上鸟多,故名。1

  • 昌山镇

    即今江西分宜县西南昌山。《清一统志·袁州府》: 昌山渡 “在分宜县西二十里。宋元时尝设浮桥,后易以舟”。

  • 陈县

    春秋楚灭陈国置。秦为陈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秦末陈涉称王都此。西汉为淮阳国治。东汉为陈国治。西晋属梁国。北魏省入项县。古县名。本西周陈国。战国楚灭之置县,治今河南省淮阳县。汉以后,历为淮阳国、陈国

  • 下洼镇

    1946年置,即今山东沾化县西下洼镇。(1)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东部、教来河东岸。面积273.6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下洼,人口 2220。清康熙年间建村,取名波罗素他拉。1910年以地

  • 消暑楼

    在今浙江湖州市城区。《清一统志·湖州府一》: 镇霅楼 “旧名消暑楼,唐贞元中节度使李词建。杜牧有诗。宋淳祐中知州高衡孙改名镇霅”。

  • 永始县

    南朝宋置,属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德庆、郁南、罗定等市县境。隋开皇中废。

  • 雅鲁藏布江

    曾称大金沙江、臧博楚。在今西藏南部。上游马泉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东流纳拉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等支流,经喜马拉雅山东端的珞渝地区南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国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注入孟加拉湾。清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