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

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中大夫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论议,在大夫中地位最为尊显, 武帝时霍光、 金日䃅皆曾任此职。西汉晚期,多作为贵戚重臣的加官。无员限。东汉时,因权臣不复冠此号,渐成闲散之职,虽仍掌顾问应对,但多用以拜假赗赠之使,及监护诸国嗣丧事。三国魏以后,地位提高,不再作为使命之官,三公等大臣告老后,就家拜此职,也作为在朝显职的加官,以示优崇,亦常用作卒后赠官。三品。齐王芳正始元年(240),增置左、右光禄大夫,位在其上。晋以后,诸公告老不再加此职,但仍授予其它年老有病的致仕官员。无具体职掌。三品。凡假银章青绶者,称为银青光禄大夫,或迳称光禄大夫,而注明假银章青绶。加金章紫绶者,后称金紫光禄大夫,以资区别。与诸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始给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始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置主簿、功曹史、门亭长、门下书佐各一员,如加兵则同三品将军。魏、晋时因位在诸卿上,不复属光禄勋,南朝时仍以之属光禄勋。十六国汉、后赵又置上光禄大夫,后赵还设中光禄大夫,位皆在左、右光禄大夫上。南朝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十三班,陈改为三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二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三品。北齐三品。隋初未置,炀帝大业三年(607)加置,位在左、右光禄大夫上,为文散官之首,从一品。唐初,光禄大夫犹分左、右,太宗贞观(627—649)后唯设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作为加官者无俸禄,衣服依本品,不预朝会。北宋初为从二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定为正三品新寄禄官,在银青光禄大夫下,取代旧寄禄官的尚书左、右丞。哲宗元祐三年(1088),分为左、右两阶、徽宗大观二年(1108),以右银青光禄大夫为光禄大夫。西夏为文阶官。金、元皆为文散官,在金紫光禄大夫下,金从二品上,元从一品。明朝为文、武从一品升授散官。清初,文、武正从一品皆以此为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仅作为文职正一品之封赠。


官名,汉置,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俸比二千石,掌论议。东汉光禄大夫,也俸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诸国嗣之丧,光禄大夫掌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魏、晋也置,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其后刘宋、南齐、北魏皆设此官。唐朝光禄大夫为散官;宋沿唐制,金、元也置;清朝用为封赠官号。参看“光禄”条。

猜你喜欢

  • 显大夫

    战国秦国泛指名显于王及年俸六百石以上的高级官吏。《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可(何)谓‘宦者显大夫’? 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为‘显大夫’。”秦国称六百石以上俸禄的官为显大夫。见睡

  • 大清银行正监督

    官名。清末大清银行长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定额一人,正三品,简任,任期五年。总理全行事宜,并为该行理事会议长。

  • 脩闾氏

    同“修闾氏”,见“修闾氏”条。

  • 右詹事

    官名。①西汉承秦制置詹事,管理太后、皇后宫事务,成帝时省并大长秋。哀帝即位,复置,分左、右,为恭皇太后、恭皇后宫中总管。后罢。②北魏前期置太子左、右詹事,分掌东宫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

  • 宝坻盐使司

    官署名。金朝七盐使司之一。掌食盐产销。设在易州及永济县,行盐地面为中都路。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五品、正六品。下设判官、管勾、同管勾、都监等官。宝坻盐旧课八十八万七千五百五十八贯六百文,章宗承安三年(

  • 太仆寺左右司

    清代太仆寺内部机构。左右司各设员外郎满州、蒙古各一人,主事满州、蒙古各一人,掌考核左右二翼马厂马匹之数而计其功过。属官有笔帖式五人,司书一人。

  • 司禋郎中

    官名。即祠部郎中,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祠部郎中。

  • 广东部郎中

    官名。明初户部、刑部所属广东部分置,各一人,正五品。参见“广东部”。

  • 库吏

    泛指掌管仓库的官吏。《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 横帐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横帐所属兵马。设详稳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