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庶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庶族的等级区别。《宋书·恩倖传》:“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南史·王球传》:“士、庶区别,国之章也。”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官高位显,其自视亦不敢与士族较。参见“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庶族的等级区别。《宋书·恩倖传》:“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南史·王球传》:“士、庶区别,国之章也。”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不属于士族的则称为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官高位显,其自视亦不敢与士族较。参见“士族”。
用于河防之兵丁。清顺治十二年(1655)始于江南设置。康熙十七年(1678)起,裁减河夫,增加设置。江南、山东、直隶三省共设一万二千五百余名。黄河各工于二个夫堡之间添设兵堡一处,住兵二名,看铺守堤,汛
犹言江南。从中原人看来,地在长江以外,故称江外。《魏书·董峦传》:峦“虽长自江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南史·陈后主纪》:贞明二年(588),隋文帝“乃送玺书,暴后主二十恶”,“徧喻江外”。
即“饶乐水”。
即力役。指明代均徭差役出力不出银,以其亲身应役者。如各府州县之皂隶、门子、斗级、库子、弓兵、铺司兵等。
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清末与北洋政府时代的总称。以在山海关之东得名。亦称“关东三省”,民国后又称“东北三省”。
①本江都县地,隋末为扬子镇,唐永淳元年(682)升为县。治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子桥附近。属扬州。五代吴属江都府,南唐改为永贞县。地当运河与长江之交,为南北交通要津,唐大历以后盐铁转运使置巡院于此。②北宋大
①相传为殷、周辅政大臣、百官之长。《尚书·伊训》:“百官总己以听冢宰。”《礼记·檀弓下》:“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春秋战国泛指执掌国政的大臣。后世亦用以称宰相。唐代中后期,皇帝初崩,新君始
东汉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字孟皇。曾任凉州刺史。灵帝时为选部尚书。精书法,得师宜官法,以善八分著名。后附刘表,再归曹操。操爱其书,以为胜于师宜官。宫殿题署,多出其手。
见“蒲类海”。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以故深城为名。治安平县。大业二年(606)废。唐武德四年(621)分定州、瀛州复置,仍治安平县,同年移治饶阳县。贞观十七年(643)又废。先天二年(713)分瀛州、冀州、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