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太乙、天乙,殷墟甲骨文作唐、成、大乙,周原甲骨文作成唐。名履。主癸之子。商朝第一位王。商自始祖契至汤八次迁徙,汤始居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东曹县、河南偃师三说)。用伊尹、仲虺为辅佐,自葛(今河南宁陵北)开始,接连攻灭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一说在新郑境内)等夏之属国,进而伐夏桀。先败之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复败之于三㚇(今山东定陶北),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遂灭夏,建立商朝。
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太乙、天乙,殷墟甲骨文作唐、成、大乙,周原甲骨文作成唐。名履。主癸之子。商朝第一位王。商自始祖契至汤八次迁徙,汤始居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东曹县、河南偃师三说)。用伊尹、仲虺为辅佐,自葛(今河南宁陵北)开始,接连攻灭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一说在新郑境内)等夏之属国,进而伐夏桀。先败之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复败之于三㚇(今山东定陶北),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遂灭夏,建立商朝。
在今安徽含山县濡须山上。三国吴诸葛恪筑,隔濡须水与七宝山上的西关相对。北控巢湖,南扼长江,为吴、魏间的要冲,南北朝时仍为军事重地。
宋代职役名。神宗实行保甲法后,雇募承帖人,取代原乡役壮丁,每都保二名,隶属保正,承受本保文书。
十六国时人。曾为南凉秃发乌孤辅佐。秃发利鹿孤时历祠部郎中、西曹从事。曾建言立学校以教育贵胄子弟。秃发傉檀时受命聘于后秦姚兴,兴拜为骑都尉。
?—1140金女真完颜部人。欢都之子。女真名谷神,又译兀室、悟室、骨舍。太祖时,受命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制成。后世称女真大字。六年,从宗翰破辽兵于北安州,追袭辽天祚帝,权西南、西北两路都统
1643—1727清汉军镶黄旗人。大将军年羹尧父。初由笔帖式授兵部主事。康熙三十年(1691)官工部右侍郎。次年外任湖广巡抚。四十三年以病休致。雍正初,以子羹尧功,加太傅、一等公。
一种种子处理方法。始见汉《氾胜之书》。在种子表面包上一层由雪汁或骨汁,蚕矢或羊矢,以及附子三种原料制成的肥料衣。骨汁起粘胶作用,蚕矢和羊矢起种肥作用,附子是一种热性而有毒的药物,可能有驱虫作用。种子经
书名。宋元地方志。今浙江甬江流域及象山、舟山群岛等地,宋、元时先后为明州、庆元府、庆元路辖区。境内有四明山,志书编纂者遂以“四明”为名。先后有《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延祐
地名。在今贵州习水县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氏,刘綎直捣三峒,大战于李汉坝,即此。
519—605隋河间阜城(今属河北)人,字元蔚。少好学,博涉经史,人称书库。初仕东魏、北齐,察孝廉,迁太常博士、大理正。北周时,为济北太守。入隋,拜汝南太守,历息、伊、道、淄州刺史,所在皆有惠政。
南朝宋孝武帝分日南郡置宋平县,后升为郡。南齐治昌国县(今越南河内市)。属交州。隋平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