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赎刑

赎刑

指古代犯人用财物代替和抵销其刑罚的制度。赎刑由来已久。《尚书·舜典》有“金作赎刑”。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曾制重罪赎以犀甲,轻罪赎以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赎黥、赎耐、赎迁等规定。汉惠帝时规定,买爵三十级(一级值钱二千)可以免除死刑。汉武帝时赎死罪事例颇多,但非常法。至东汉时才渐成定制。汉明帝下诏:“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并规定各种罪行赎免的缣帛数。经魏、晋、南北朝至隋,进一步沿用。唐代法律规定尤为详尽。凡属应议、应请、应减人员及九品以上官,以及七品以上官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的,均可用铜赎罪,但犯五流者不准。宋代有赎铜之制,犯罪官员可以铜赎罪。规定笞十下,赎铜一斤,至五十下五斤;杖六十下,六斤,至一百五十斤。徒、流、绞、斩也各有规定。纳铜期限因罪轻重而长短不一,遇赦可免纳。至明代,颁行赎例规定笞、杖、徒、流等刑罚纳赎的具体折算办法,如宣德二年(1427)赎例规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分作工、运囚粮、运灰、运砖、运水和炭、赎米、赎钱各类方式亦均可折银。清代赎刑有三:一为纳赎,以军民犯公罪和生员以上犯轻罪为限。事实上,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等一般均可以赎罪;贪赃、真犯死罪、十恶、常赦所不原,干名犯义,受财故纵,奸、盗、杀伤人等均不许赎。无财力赎者,照原判执行。二为收赎。适用于老幼废疾、天文生。妇女犯徒刑罪也可按规定赎罪。三为赎罪。适用于官员正妻,照例不能执行笞杖等等的罪犯。除以上三种赎刑外,又有捐赎。历代赎罪财物,最初用铜,汉时用粟、缣,改以黄金计价。晋和南朝宋、齐兼用金、绢,唐、宋用铜。辽时赎铜输钱,金代得以马牛杂物代铜,元用中统钞,明代一度纳钱纳马,后来纳钞、纳钱、纳米相辅而行。清用银两。

猜你喜欢

  • 薄姑

    即“蒲姑”。

  • 朱龄石

    379—418东晋沛郡沛县(今属江苏)人,字伯儿。世为将帅。初为殿中将军,追随桓修兄弟。后从刘裕,任建武参军。迁武康令,杀不法豪强数十人,一郡得清。从裕征南燕,击卢循,升宁远将军、西阳太守。义熙八年(

  • 布朗

    1810—1879美国人。传教士。183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旋得名誉博士学位。清道光十九年(1839)偕妻至澳门,任马礼逊学校校长,为在中国创办西式学校的第一人。二十七年因病回国,将容闳、黄胜和黄

  • 李虎

    唐高祖李渊祖父。后魏时官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当时称为“八柱国家”,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襄。

  • 张特立

    1179—1253金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人,字文举。初名永,避卫绍王讳改名。泰和进士。正大四年(1227),拜监察御史。连续弹劾尚书右丞颜盏世鲁、参知政事徒单兀典等人。以劾奏不实罪降为邳州军事判官。金

  • 元兴

    年号。(1)东汉和帝年号(105)。(2)三国吴末帝年号(264—265)。凡二年。(3)晋安帝年号(402—404)。凡三年。

  • 端公

    ①唐代侍御史之别称。《通典·职官·侍御史》:“定殿中监察以下职事及进名改转台内之事,悉主之,号为台端,他人称之曰端公。”②宋代衙役之称呼。③对男巫之别称。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端公诳取施利,每

  • 上宜县

    隋开皇十七年(597)置。治今陕西永寿县西南好畤河镇。属京兆郡。唐初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入岐阳县。

  • 裸国

    古族名。《吕氏春秋·贵因》:“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淮南子·墬形训》诸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南至东南方,有“裸国民”。《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亦有“裸国”。据诸书所述,此族盖为东南夷也。

  • 墨庄漫录

    书名。南宋张邦基撰。邦基字子贤,扬州(今属江苏)人。绍兴间在世。十卷。内容多记士大夫故事,或评述诗文,记录方物。其中所载宋代户口和转运的数字,颇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