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五京各设都总管府,长官为都总管。金亦置。元大都路和上都路各设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设达鲁花赤、都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等。上都路都总管府由留守司兼。宫廷、兵部、工部和各位下设有各种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五京各设都总管府,长官为都总管。金亦置。元大都路和上都路各设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设达鲁花赤、都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等。上都路都总管府由留守司兼。宫廷、兵部、工部和各位下设有各种都总管府。
相传为黄帝之臣。擅长医术,曾与黄帝讨论经、脉之道。《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等,皆为后人托名之作。
又作欋渠。战国齐、鲁、宋、魏地区耙、锄之俗称。《管子·轻重己》:“权渠、,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
?—695唐京兆鄠县(今陕西户县)人,本姓冯,名小宝。于洛阳卖药为生。姿仪伟丽,得幸于高祖女千金公主之侍儿,转荐为武后男宠。乃度为僧,法名怀义,改姓薛。令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绍以季父事之。出入禁中,
即“职田”。
官名。又称伶、伶人、冷人。周代置,掌乐舞之事。《诗·邺风·简兮·序》:“卫之贤者仕于伶官。”郑玄笺:“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后代亦以称供职宫廷的伶人。
春秋卫邑,战国属齐。即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常为诸侯盟会之地。《春秋》庄公十五年(前679):“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九年(前348),“赵伐我,取鄄”,皆即
报纸名。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六日(1893.3.23)在汉口创刊。英商字林洋行主办。以博访时事、闻见益新为主旨。所刊论说新闻,与上海《字林沪报》多相采用。设社论、谕旨、电传、西报汇译等栏目,兼刊各货行情、
1738—1780清后藏香扎西则(今西藏南木林境)人。藏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清乾隆六年(1741),被迎入扎什伦布寺坐床。三十年,受清朝颁赐金册。四十五年为庆贺乾隆帝七十寿辰,至热河(今河
官署名。辽代北面官。掌王子各帐之事。设王子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职。
官名。唐代置,为太子内官,二人,从六品。掌礼仪参见。领掌严、掌缝、掌藏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