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巴文

东巴文

我国纳西族曾使用过的一种图形文字。“东巴”是纳西语,指从事传统宗教活动并能诵经的经师名称。他们称此文字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的记号”,见木刻木,见石画石。文字起源何时,无确切记载。现存石刻《木氏历代宗谱》中有16世祖牟保阿宗记载“且制本方文字”的词句,约为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但从东巴文的结构体系、经书古词和实际运用看,它的创制年代要早于牟保阿宗时代。有的学者认为,纳西族可能在11世纪中叶已经使用东巴文。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东巴文产生的时代还要早得多。东巴文总数约1300多字,基本部分是独体图形字,还有一些会意、转意、指事、合体等符号。独体图形字取形于客观事物,一般一个字读一个音,代表一个名称,具有较强的派生能力。会意字字数也较多,有独体会意字和合体会意字两种。前者是改变独体图形,突出其某一特点而构成,常用于表示动词或形容词。后者有两种构字法,一是在独体图形字上加附加符号表示新义,二是用两个或几个独体图形字合在一起。同意假借字数量不多,常常假借代表实词的字来表示抽象意义的同音词。书写行款不很固定,大体自左至右横写。有时几个字上下相叠。不同地区的人书写、诵读经书时,往往有较大差异。同一本书中,前后写法也常有不同。东巴文除用来记帐和诵读外,主要用来书写东巴教经典,约600多种2万多册。大体可分为祭山神龙五经、除秽经、祭风经、消灾经、开丧经、超荐经等10类。内容涉及纳西族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农工畜牧、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婚姻家庭、语言文字等重要资料,其中《古事记》是中国民族文学史上的珍品。东巴文作为当代唯一保存了大量完整文献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研究文字起源及文字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中国学者对东巴文有深入的研究,其中有突出贡献者为方国瑜、傅懋绩,著有《纳西象形文字谱》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等著名专著。国外学者对东巴文也有一定研究,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专著。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家对抢救东巴文化遗产极为重视,投入了较大人力、物力整理东巴经典,出版了一批东巴经译注。

猜你喜欢

  • 特满群牧所

    见“诸抹”(1951页)。

  • 火里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译“林木中百姓”)之一。又译豁里。分布于今贝加尔湖地区。因与秃麻部错杂而居,故常并称火里秃麻。蒙古国建立后,与秃麻部一起降附成吉思汗。元代,火里秃麻为太仆寺所属

  • 克失的迷

    即“客失的迷”(1752页)。

  • 元文类

    总集名。原名《国朝文类》。元苏天爵编选。70卷,目录3卷。作者以留存有补于治道世教“足以辅翼史氏”之诗文为宗旨,穷20余年之力,汇集元代前中期诸家名作,按文体分为诗歌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著,书说议论

  • 汤羊

    蒙古可汗宫廷做膳食之羊。据《蒙古秘史》载,窝阔台汗时,与其兄察合台商定,“百姓羊群里,可每年只出一个2岁羯羊做汤羊”,供汗廷膳食。其本意为减轻属部负担,巩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统治。元朝以后则科派加剧,

  • 僚郡俚郡

    南朝时在部分南方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机构。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当时在南方一些僚人、俚人聚居区设有越巂僚郡、岩渠僚郡、始平僚郡、沈黎僚郡、甘松僚郡、吴春俚郡等等。朝廷授予当地本民族首领一定

  • 勒卜什

    即“勒布什”(1985页)。

  • 宇文宪

    544或545—578北周宗室。又名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宇文泰第五子,母柔然达步干氏。初封涪城县公。魏恭帝元年(554),进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

  • 茅滩

    毛南族古称。又作“茆滩”。始见于宋代。分布于宜州、南丹州和安化州的相邻地带(今广西环江)。同古僚人有密切关系。元明清三代作为地名出现。无文字,以农耕渔猎为主。清乾隆、道光(1736—1850)以后,渐

  • 白马路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东北部。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其长官遣使入朝贡马,依例赐钞、币、袭衣等。宣德三年(1428)九月,故土司子霍则入朝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