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葬

塔葬

藏族地区葬俗中最高的一种葬式,佛教有名望的活佛和僧侣死后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之俗。其葬法:(1)较为普遍的是将火化的骨灰埋在砖塔内。(2)将骨灰盒或部分遗骸放在“灵塔”之塔瓶内。(3)将经过药物处理的尸身和生前用品安放在“塔瓶”内。在西藏惟达赖、班禅或高僧才能享用。他们死后,将尸身用香料、药品或盐水涂抹,风干后,将尸身或骨灰装入金、银、珠宝等装饰的塔瓶内,永远保存,供人祭奉。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和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等人的遗体均用此葬法。17世纪90年代,五世达赖死后,在拉萨布达拉宫开始建“灵塔殿”和佛堂。灵塔根据活佛的地位,有金、银、铜、木、泥之分。

猜你喜欢

  • 彭万里

    明代湖广保靖州土官。土家族。元末,为保靖州(今湖南保靖县)安抚使。洪武元年(1368),遣子彭德胜奉表贡马及方物于明廷。六年(1373),归附明朝,诏升安抚司为保靖宣慰使司,授宣慰使,领白崖、大别、大

  •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七年(1374)七月,由卫指挥使司升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都指挥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因地处边疆

  • 俍民

    参见“俍人”(1687页)。

  • 天门岭

    古山名。所指无定论,有在今辽河东、西两说。主东说者认为,时东北地区有天门岭二,一为新旧唐书《渤海传》记大祚荣被唐军穷追所越之天门岭,具体所在或说为今黑龙江省东南境之张广才岭,或说是辽宁、吉林省交界处之

  • 归绥县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郑裕孚编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书。铅印。1函3册。卷首有绥远省全图、归绥县全图、归绥城郊图。全书分14目,即:舆地、建置、民族、经政、学校、神教、党务、产业、职官、选举

  • 元史类编

    书名。又名《续弘简录》。清邵远平撰。42卷。为作者继其高祖邵经邦记唐、宋、辽、金史事所撰《弘简录》,补记元代史事以续成该书之作,故名《续弘简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进呈。体例上有纪、传,无志、

  • 吴勉

    ?—1385明代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又称“吴面儿”。贵州黎平县兰洞人。侗族。出身贫苦。洪武十一年(1378),率当地侗、苗、汉各族人民在兰洞起义,反抗土官和流官的双重压迫,直捣靖州,在零陵、九里岗一带和

  • 咸丰

    ①清文宗奕年号,1851—1861年,凡11年。 ②习惯以年号代帝号,指清文宗奕(1719页)。

  • 和硕贝勒

    清代爵位名。满语音译“和硕”意为“四方之方”、“楞”,四角之“角”,“贝勒”源于金代官爵“勃极烈”之汉文异写,意为“高官”;“和硕贝勒”即一方之高官。明代“建州三卫”和“扈伦四部”等有地位的大酋长,多

  • 石棺葬

    苗族丧葬习俗。流行于贵州省惠水县自称“蒙娄”的苗族中。行葬时,先挖出墓穴,用石板将四壁嵌好,穴底用竹席铺垫,置尸体于上,不放任何随葬品。上面石板盖严,再封土,封土外面有的还用石头垒成圆形围圈,不立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