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壬午之变

壬午之变

清对明之战。崇德七年(1642)十月,清朝为消耗明朝国力,夺取财物,以战养战,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尔格为副将军,统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24固山额真,约5万余人,合外藩察哈尔、喀尔喀、阿禄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奈曼、科尔沁等各部蒙古共10万之众征明。清军左翼从界岭口、右翼从雁门关黄崖口(古北口西段)入边墙,会师蓟州,分袭真定、河间、香河、临清、霸州、文安、长芦、东昌、冠县、萃县、馆陶、高唐、海丰、章丘、沐阳、沂州、丰县、蒙阴、泗水、邹县、曹县、濮县、青州、临淄、阳信、滨州、济宁、兖州。左翼沿青州、德州、沧州、天津、北京,绕三河。右翼沿东昌、广平、彰德、真定、保定,过北京北,会师密云。次年五月,越墙子岭出边。六月返回盛京,历时8个月,败明军39次,擒明总兵以下30员,俘士卒369000余员,攻克兖州、顺德、河间3府,18州,67县,镇城88座。获黄金12250两,银2205277两,珍珠4440两,缎52230疋。牲畜32万余头,使明国力更加衰微,因事在崇德七年(壬午年),故史称“壬午之变”。

猜你喜欢

  • 水西制度

    贵州彝文史书。流传于黔西北、滇东北地区。约成书于清初,作者不详。主要记载水西(今鸭池河以西,大方、黔西二县及其周围地区)、茫部(今云南镇雄县一带)两个统治家支晚期的史事传说,尤其详细地记述了这两个家支

  • 长沙武陵蛮起义

    东汉永寿延熹年间长沙武陵地区各族人民的起义。永寿三年(157),首领(渠帅)卜阳、潘鸿、胡兰等,自称“将军”,聚众举兵。※长沙蛮攻益阳(今湖南益阳),屯聚兵力,众至2万余。延熹三年(160),攻郡界,

  • 泽旺

    清代小金川土司。藏族。金川土司汤鹏之子。乾隆七年(1742),袭职。大金川莎罗奔为夺小金川地,以女阿扣妻之,次年,复以兵围攻,夺取印信,据其土地,经四川总督檄谕始归还所掠。后其妻阿扣私通良尔吉,土司印

  • 俱战提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西域传》,在石国(今塔什干)南200里。《酉阳杂俎》作俱振提;《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忽毡,《伯颜传》作忽禅,《薛塔剌海传》作忽缠;耶律楚材《西游录》作苦盏;《明史·西域传》作火

  • 胡里改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隶上京路。辖境北至今鄂霍茨克海,南至今牡丹江市。治所在辽五国部五国头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喇嘛庙)。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1149—1160年在位),例罢万户,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1

  • 尼鲁温蒙古

    见“尼伦”(663页)。

  • 金尔珍

    1840—1919清末书画家。字吉石、少芝,号苏盒,别署梅花草堂。浙江嘉兴人,后迁居上海。回族。世业玉雕。幼习家学,爱好书法、绘画及金石之学。后与著名画师吴昌硕、任伯年等结拜,人称“少芝四弟”。曾参加

  • 杨保宗

    ?—443后仇池国君主。一名羌奴。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玄之子。南朝宋元嘉六年(429),父卒,继位,旋为其叔杨难当所废。九年(432),被难当封为镇南将军,镇宕昌(一作石昌)。后因谋

  • 乌什哈达

    ?—1798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居吉林。乾隆十九年(1754),由闲散授前锋。三十一年(1766),以前锋校从征缅甸,因功赐号法福哩巴图鲁。三十五年(1770),随征金川。三十七年

  • 南木哥

    土族汪土司始祖。本为蒙古族,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遂以汪为姓。明洪武四年(1371),率壮丁归附明朝,以功授指挥佥事,调宁波副千户守御。曾辖有“土舍”、“土民”百余户、男女500余人。附汪土司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