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斡亦剌

斡亦剌

蒙元时期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汉文史籍又作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均系蒙语oirad异译。初分布于今德勒格尔河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原始森林中,住地为八河流域。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渔牧的生活,为※“林木中百姓”一部分。人数众多,有“秃绵(万)斡亦剌”之称。分成许多分支,各有其名。属蒙古系族之一支,但由于与周邻突厥系诸部长期交错杂居,在语言等方面又具有突厥系的某些特点。蒙古统一前,其首领※忽都合别乞等屡与札只剌及乃蛮等部联合,反对蒙古部。后归附成吉思汗,随从征讨秃马惕部,招降“林木中百姓”各部。其众被划为4千户,属右翼。元皇庆元年(1312)后归岭北行省管辖。其首领与成吉思汗系世联姻亲,深受器重。部众在蒙、元不同时期离散成三部分:一部分在元廷供职和参加元朝军队;一部分由于参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于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域,有的则早在蒙哥汗三年(1253)就随旭烈兀远徙波斯一带;而留在本土的斡亦剌人,也逐渐向南部草原地区发展,并吸收其他部落形成明代的瓦剌。参见“瓦刺”(287页)。

猜你喜欢

  • 西藏法典

    原西藏地方政府审理一般民事、刑事案件所据的成文法。源于吐蕃之六种大法,后经西藏历代执政者整理,编成一套政教合一以维护农奴主利益为主旨的等级森严、科条分明的法典。分两种:一为“却尺母”(藏语音译,意为喇

  • 弹汗山

    汉代鲜卑地区山名,又作弹汙山。在今内蒙古兴和县东北、河北尚义县东南。东汉桓帝(146—167年在位)时,鲜卑大人檀石槐建鲜卑部落联盟,立庭于该山之歠仇水(又作啜仇水)上。后东西部大人皆归服。

  • 乌林答石显

    辽末女真乌林答部首领。孩懒水(今牡丹汇支流海浪河)人。女真族。乌林答氏。金昭祖以条教约束诸部,拒不听命。及昭祖死,与完颜部窝忽窝攻夺灵柩以示强。景祖乌古迺为诸部长时,仍拒不服,攻之不克。遂以其阻绝海东

  • 羌语支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包括11种现行语言和1种文献语言。由于这个语支的多数语言是80年代才陆续对外介绍,所以人们对它的特点还知道得不多。羌语支本身可分为北支和南支,北

  • 回回炮

    又称“西域炮”。元代用以攻城的一种抛石机。至元九年(1272)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创制并由回回军士执掌和教习,故名。其法是在机梢头,安放大石,后座只用少数人操纵机关,猛压梢头,巨石随竿抛掷空中,坠

  • 察罕廋尔

    清代地名。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旗东(今蒙古巴彦乌拉南)。地因山得名。土地肥沃,牧草丰茂。康熙(1662—1722)末年,清朝政府与准噶尔部关系恶化,清军为防备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袭击,于其地筑城

  • 毛拉·比拉勒

    约1823—1899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历史学家。一译毛拉·比拉利。全名毛拉比拉勒·本·毛拉玉素甫。笔名纳孜姆。宁远(今伊宁)人。出身于靴匠(一作书记员)家庭。幼年时受父亲启蒙教育,养成好学深思习惯

  • 南诏中岳

    南诏封山名。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五岳四渎,以点苍山(位于今云南大理市洱海湖之西)称中岳,为五岳之一。贞元十年(794),异牟寻遣子寻阁劝及清平官与唐使崔佐时会盟,即在此山下

  • 茹莱杰

    止贡赞普时大臣。又作茹拉杰,意为“角生”。传其生自牦牛角,故名。敦煌文书称达甫茹拉杰。吐蕃人。吐蕃时期七大贤臣之首。大臣札氏之子。止贡被属下小邦首领洛昂达孜杀害后,发兵从洛昂达孜手中夺回王权,又以毒药

  • 元光

    金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完颜珣年号。1222—1223,凡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