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国县
古县名。①西汉置充国县。东汉初省入阆中县。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复置。献帝初平四年(193),析出南充国县,后随称原充国县为西充国县。因境内多“蛮夷”,故加“国”字。沿用至晋代。南朝宋改为西国县,即今四川南部县地。②东晋孝武帝置,治所在今四川安县南50里。隋开皇六年(586),改为神泉县。地多氐羌,多盐泉。
古县名。①西汉置充国县。东汉初省入阆中县。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复置。献帝初平四年(193),析出南充国县,后随称原充国县为西充国县。因境内多“蛮夷”,故加“国”字。沿用至晋代。南朝宋改为西国县,即今四川南部县地。②东晋孝武帝置,治所在今四川安县南50里。隋开皇六年(586),改为神泉县。地多氐羌,多盐泉。
见“楚臣嘉措”(2349页)。
见“云丹嘉措”(249页)。
?—936后唐将领、后晋宗室。字奉信。其先本西域石国胡人,后从沙陀附唐,故也称沙陀人,一说为卫大夫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后。石万诠子,后晋国君石敬瑭堂弟。少善骑射,事后唐庄宗李存勖,以战功,累历军职。天成
金建国前女真部落联盟长称号。女真语音译,“都”意为“核心”(一说借用汉语),“勃极烈”意为“官长”、“首领”、“头目”,合为“核心头目”或“总头目”之意。《金史·国语解》谓:“总治官名,犹汉云冢宰。”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刻制。1927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县南60里青嘴喇嘛湾。原存武威文庙。石方1尺4寸,志文19行,行23字。志盖有2寸正楷“大唐故代乐王上柱国慕容明墓志之铭”1
官名。唐置,设于州、镇,掌文书。宋以后渐不用此名,独翰林之属尚相沿不改,书院秘阁设之,掌管图籍。西夏建国前李德明为夏州节度使,授宋朝降人何宽此职,掌总务。清代翰林院亦设,满、汉各1人,从九品。
1656—1681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宣慰使※诏钪勒子。康熙八年(1669),父卒,继职。因年幼,清廷委任其叔木祷代理司务。十二年(1673),吴三桂据云南叛清
1865—?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五世。赛音诺颜部甘珠尔公旗人。蒙古族。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四世罗布桑吉格默特圆寂后,他被确认为转世者,迎入扎雅寺坐床。光绪十一年(18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载,清代吉林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南520里有赛音纳音河入松花江,或即此地。
地名。云南德宏州陇川县的户撒、腊撒两大坝子统称。阿昌族主要居聚区之一,该地区还居住有僳傈、傣、汉等民族。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将沐英征麓川时曾占领该地,并在此屯兵,后又将该地据为私庄,称“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