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门巴族

门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数自称“门巴”,另有“主巴”、“勒波”、“学增”、“达巴”、“舍杜本”等带地域概念的称呼。该族源于古门隅土著居民立、丘、皮修木、那木修等众多部落及叶邦人、荣普人、布热白人、莫巴陇巴人与一些南迁藏族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一带,少数散居在林芝东久山区。人口约4万人(1978),1990年实施人口普查的地区,有7475人。七世纪时即属吐蕃政权管辖。九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臧玛王子(即赤德松赞王的长子)之后裔曾被各地臣民迎请为首领,先后建筑了拉乌康巴、桑隆巴堆冬卡、平卡扎西岗、德让、夏打陇梅惹萨顶等20余个王堡,统治门隅各地。同藏族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三大领主统治。差赋、乌拉繁重,部分地区保留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操门巴语,有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部分人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部分人兼信本教。多禁忌。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为主,并兼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家庭。善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嘎鲁、东三巴等民歌形式。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谷、龙爪稷、青稞、小麦、荞麦、高粱、辣椒、豆类、油菜、甘蔗、香蕉、桔子、桃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兼营林、牧和采集业。擅长竹藤篾编织、纺织及制木碗、石锅、造纸。衣服多用自织红黑色氆氇或棉麻土布缝制。嗜酒和辣椒。居石砌碉房与干栏式木竹结构楼房。解放后,错那县、墨脱县和林芝县门巴族聚居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废除农奴制,建立人民政权。六十年代末完成民主改革,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修筑了公路或马道,架设了水泥桥或铁索吊桥。建了水电站。有了学校、医院或卫生所、商业网点和金融机构。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 百越先贤志

    书名。百越民族人物传记。4卷。明欧大任(字桢伯,广东顺德人,汉族)撰。内容收古代百越民族(东自会稽之于越,西至今广东、广西、越南之西瓯骆越)人物120人,各写一传。每传之末,注明参考书名,一字一句必有

  • 国阿辇斡鲁朵

    见“永兴宫”(636页)。

  • 怀圣寺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又称光塔寺。俗称狮子寺、龙凤寺。位于广州。与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清真寺并称为中国东南地区四大古寺。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一说建于宋代,元朝至正十年(1350)以及明清两代

  • 寨使

    金代※猛安谋克部村寨的管理者。50户以上的村寨设寨使1人,掌纠察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禁察非违,巡警盗贼。

  • 戒台寺

    契丹王朝时期重修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始建于唐,原名慧聚寺。辽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沙门法均在此建戒坛说戒,影响很大。明正统时改称万寿寺,至清大修,因该寺以戒坛闻名,故改今

  • 窟贺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密而伙

    云南壮族对相邻的普米族的称呼。参见“普米族”(2291页)。

  • 汇宗寺

    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圣祖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会见蒙古各部首领,应彼等之请,建此寺。由章嘉呼图克图任住持,执掌内蒙古地区宗教事务,各旗均派喇嘛一人居之,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

  • 诚乐魁

    见“盛逻皮”(2033页)。

  • 阿塔海

    1234—1289元朝将领。又译阿答海。蒙古逊都思氏。开国功臣※塔海孙, 卜花子。有才略,袭为千户长。宪宗(1251—1259年在位)时,随都元帅兀良合台征云南,有功。后事忽必烈(世祖)于潜邸。至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