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普光寺”。在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东科尔寺属寺之一。为肃南著名的格鲁派寺院。相传此寺马蹄殿青石板上有马蹄印迹,故名。系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十四族供养。全寺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7个小石窟群落,为甘肃境内仅次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之又一石窟群。原为汉地佛教寺院,后成格鲁派寺院。规模宏大,盛时寺僧达千人。1986年修复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佛殿和下层石窟经堂。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普光寺”。在甘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青海东科尔寺属寺之一。为肃南著名的格鲁派寺院。相传此寺马蹄殿青石板上有马蹄印迹,故名。系藏族部落马蹄十四族所建,并由十四族供养。全寺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7个小石窟群落,为甘肃境内仅次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之又一石窟群。原为汉地佛教寺院,后成格鲁派寺院。规模宏大,盛时寺僧达千人。1986年修复马蹄北寺、三十三天石窟佛殿和下层石窟经堂。
又名《王曾上契丹事》、《王沂公行程录》等。北宋王曾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为贺契丹国主生辰使,归来后向北宋真宗皇帝所上的一篇奏疏。内详记沿途里程、馆驿、民俗及辽燕京、中京的建制等。记契丹地理尤详,故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齐努温卫。正统八年(1443)四月设,因兀者卫指挥使娄得“析居成讨温”,由弗提卫都督察阿奴等奏保,升该卫都指挥佥事。娄得为都督剌塔弟,与弗提卫都督关系较密,亦效忠明朝
见“伯颜猛可”(1092页)。
即“豁罗剌思”(2581页)。
中国西北古族名。自称盍稚。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认为殷周时,氐族尚未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甲骨文虽有“氐”字,但含“絜带”、“征发”之意,并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始作为族称;一说氐、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初名清真堂(一作礼拜堂)。在安徽安庆市大南门内忠孝街(今名清真寺街)。明成化(1465—1489)初,由骠骑将军马义(回族)等兴建。清康熙(1662—1722)中叶改建。道光(1
见“伯克制度”(1091页)。
参见“八关”(22页)。
(—1803) 清嘉庆间云南各族抗清斗争的首领。云南澜沧人,拉祜族。嘉庆(1796—1820)初,清统治者对云南各族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采取“以堵为上”的方针,封锁澜沧江,截阻威远、镇沅和思茅离开家园
即“乌孙部”(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