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

六卷。宋庞安时(1042-?)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南。庞安时曾撰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火、温等疗法适应与禁忌诸证。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及痓、湿、暍等伤寒杂证。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证。卷五论天行温病诸证及小儿伤寒证等。卷六为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刺法,伤寒、热病、温病死生候,差后禁忌等,并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书中内容不仅限于伤寒,还论及温病,又及内、妇、儿科诸证。有论有方,随证施治。书中特别将颇具流行性、传染性的温病与一般广义的伤寒加以区别,主张二病分治。此书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富有特色,为后世所重。此书博采传统典籍精华,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发挥,实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后附《伤寒论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均为庞安时门人董炳编。有黄丕烈藏宋刊本,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仿宋刊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猜你喜欢

  • 檀几丛书录要

    七种,七卷。清何思钧编辑。何思钧字双溪,灵石(今山西省灵石县)人,主要活动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本丛书摘出王晫、张潮《檀几丛书》中有关教训子弟修身劝学诸书,汇为一集,共七种:清姚廷杰《教孝

  • 退庵遗稿

    七卷。明邓林(约1414前后在世)撰。邓林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明成祖永乐帝为其改为现名。广东新会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举人,任浔州府贵县教谕,考满后入京,预修《永乐大典》,凡五年

  • 诒晋斋摹古帖

    十卷。清成亲王永瑆辑。永瑆生平见《诒晋斋法书》。永瑆自书名为《台晋斋法书》,永瑆所藏墨迹,于嘉庆乙丑年八石,即此帖。成亲王地位崇高,收藏更富,但此帖所刻书迹自晋至明仅二十余种,其鉴别之精远出于同时刻帖

  • 玩易四道

    十四卷。清黄寅阶撰。黄寅阶字俣赓。南海人。曾官潮州惠来县训导。四道者即“系辞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卷一至卷十解上下经,卷十一至十三解各卦,十四卷为图说。作者

  • 净德集

    三十八卷。宋吕陶(1029-1105)撰。吕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中进士。官至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陶秉性耿直,遇事敢言,所陈论皆切国家大计。时值王安石行新法,他上对策说:“愿陛

  • 荀子

    二十卷。荀况(约前319-前230)撰。荀况字卿,时人称之荀卿,汉人避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今山西安泽县)人。曾多次游学于齐,三次为齐稷下学宫祭酒。后去楚投奔春申君黄歇。春申君被杀之后,他也被罢

  • 方德望神父小传

    一卷。法国人艾葆德译。袁承斌、丁汝成合译为汉文。方德望字玉清,崇祯三年(1630)至中国与高一志在山西传教,后又到陕甘等地传教,曾到北京研究历法,顺治十六年(1659)病故。传说他能“驱蝗伏虎”,教中

  • 周易异同商

    十卷。清郭嵩焘撰。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时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曾出使英法考察宪政。此书卷一为总论,共有论九图之非、论京氏分宫卦象次序之不足以解易、论王辅嗣不取互卦、论古易十二篇之数、

  • 礼论

    一卷。南朝宋何承天(370-447)撰,清马国翰辑。何承天,(字不详),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官至御史中丞。《宋书》、《南史》都有传。《南史》云:“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各以类相从,凡

  • 复园诗集

    六卷。清刘基定(1775-1860)撰。刘基定字复。湖南宁乡人。嘉庆间例贡生。刘基定初与蕲水陈沅、湘潭张家乐相善,互相赓唱为乐。道光中,邓显鹤官宁乡县学训导。基定出其诗篇请教于显鹤。显鹤很不欣赏,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