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音均(韵)表

六书音均(韵)表

五卷。清段玉裁撰。段氏生平著述,见“说文解字注”。是书附于《说文解字注》。卷首有乾隆丁酉(1777年)戴震等序及段氏自序。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等。是书初称《诗经韵谱》、《群经韵谱》,钱大昕曾为之序,后方变易体例,增加内容而取今称。每表皆首列序说,说明撰述之意颇详。《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之序说谓郑庠分古韵为六部,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今既泛滥《毛诗》,理顺节解,因其自然,补三家部分之未备,厘平入相配之未确,定二百六部为十七部。”《古十七部谐声表》之序说云:“考周秦有韵之文,某声必在某部,至啧而不可乱。故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自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于各部各韵……要其始则同谐声者必同部也,三百篇及周秦之文备矣。辄为《十七部谐声偏旁表》,补古六艺之散逸。类列某声某声,分系于各部。以绳今韵,则本非其部之谐声而阑入者,憭然可考矣。”《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把十七部按音之远近分为六类,序说云:“学者诚以是求之,可以观古音分合之理,可以求今韵转移不同之故,可以综古经传假借转注之用,可以通五方言语清浊轻重之不齐。”《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汇辑《诗经》韵字。并提出“古本音”、“古合韵”概念,谓“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本音之谨严,如唐宋人守官韵;合韵之通变,如唐宋诗用通韵。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三代之韵昭昭矣。”《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汇辑群经韵字,体例与《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相同。段氏继承和发展了江永的研究成果,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他的特点是支脂之分为三部;真文分部;侯部独立。段氏把入声归入阴声,只是以质(栉屑)配真(臻先),与体例略有不合。他赞同江氏“异平同入”主张,认为平声多而入声少,所以每个入声可有几个平声相配。关于声调,段氏认为“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又认为“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段氏发现依据谐声偏旁把古字归类,其结果与古韵类别大致相同,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之说,使不见于韵脚的字得以网罗无遗,这是古音研究的重要进展。段氏使各韵部的次序完全脱离《切韵》始“东”终“乏”传统,另依古韵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新排列,后来王念孙、江有诰等都接受了段氏意见,所排列的韵序较段氏更精密更合理。段氏此书当时人的评价即很高,钱大昕云:“段君复因顾江两家之说,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定古音为十七部,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穷文字之源流,辨声音之正变,洵有功于古学者已。”(钱序)段氏的老师戴震对他的学说也很推重,在给他的信中说:“大著辨别五支六脂七之,如清真蒸三韵之不相通,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今春将古韵考订一番,断从此说为确论。”是书版本见“说文解字注”。

猜你喜欢

  • 霞外杂俎

    一卷。旧本题铁脚道人(生平事迹均不详)撰。此书前有敖英序,称嘉靖丁酉年(1537)泊舟空舲滩,遇仙翁所授此书。书中所言,皆为养生之术,旨在阐述黄老恬静之理。书后有敖英跋文,称铁脚道人姓杜氏,名巽才,魏

  • 松臞集

    二十八卷。明曾鹤龄(1383-1441)撰。曾鹤龄,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坡,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第一,授修撰。正统三年(1438)与修实录,进侍讲学士,为当时著名文章

  • 玉井樵唱

    三卷。元尹廷高撰。廷高字仲明,别号六峰。生卒年不详。遂昌(今属浙江)人。《遂昌志》称其大德年间任处州路儒学教授。顾嗣立《元诗选》谓其曾掌教永安,秩满至京,谢病归。其诗气格不高,但神思清雋,尚能不染俗气

  • 说文新附考

    共七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清钮树玉撰。参见《段氏说文注订》。是书系为考辨“大徐本”新附、新补字而作。钮氏认为附者不当附,补者不当补。钱大昕叙曰:“《说文》所以仅存者,实赖徐氏昆弟刊校

  • 春秋穀梁传糜氏注

    一卷。魏糜信撰,清马国翰辑。糜信字南山,三国时魏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官乐平太守,生卒年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糜信注《春秋穀梁传》十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同。《隋书·经籍志》

  • 石经考辨

    二卷(原刻本)。清冯世瀛撰。世瀛字壶川,别号雪樵,又自称殊无味斋主人。四川人。著有《雪樵经解》、《耕余琐录》诸书。此书卷首略述撰辑缘起。对于历代所刻石经,此书分为汉、魏、晋、北魏、唐、后蜀、北宋国子监

  • 同文馆唱和诗

    十卷。宋邓忠臣等(生卒年不详)撰。忠臣,字谨思,别号玉池先生。湖南长沙人。熙宁进士,官大理丞,迁考功郎。同文馆本以待朝鲜使人。时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他为试院,因录同舍唱和之作,汇为一编。按《宋史·艺文

  • 潘刻五种

    五种,十五卷。潘祖荫(详见《滂喜斋丛书》)编。此丛书刻印了其先人潘世恩撰写的《思补堂笔记》,《思补堂笔记》分为荣遇、述德、循陔、思源、掌故、文衡、管间、易名等八项,分列八卷,记载所见所闻,详实可信。其

  • 吴郡志

    五十卷。宋范成大纂,宋绍熙三年(1192)修,绍定二年(1228)续修、刻本。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著作佐郎、

  • 四书杂考

    六卷。明薛寀编纂。薛寀生平事迹不详。是书依经次第,不分门类,《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所考以礼制为详,只引经典,不加考核。至如江海山水等类,引不胜引。又如“妖孽”引《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