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兴县志

兴县志

①二卷。明朱学介纂。朱学介,河北冀县人。明万历四年(1576)任兴县知县。万历五年(1577)始修志书。朱学介在自序中云:“稽诸图史,辨夫水经,参诸旧编,而邑之始末以详,或仍其旧,或增其新,舛讹者正,遗亡者补,疑似者辨。”观其序言,朱学介志是增续旧志而作,然旧志创修于何时,不可得知。《兴县志》万历五年(1577)刻本。全书二卷,分为:上卷建置、郡名、城池、坛壝、公署、行署、禄秩、学治、铺舍、寺观、祠庙、桥梁、楼馆、集市、乡都、山川、井泉、土产、药类、果类、花类、木类、禽类、兽类、潜类、户口、田赋、荒政、惠政、武备、名产、乡贤、科第、贡士、援例入监、孝子、节妇,卷二咏八景诗、杂文。是书仅两薄册,记载疏略,纲目混淆不清,不合体例,为明志中劣本。②十八卷,清程云修,孙鸿淦纂。程云字振五,号敬斋,贵州贵阳人。出身举人,雍正五年(1727)任兴县知县。兴邑小而多山,西界黄河,北连沙漠,大万、合查诸山雄亘东南,地僻而道险;晋置蔚汾县,为建置之始,隋为临泉县,唐改临津,寻改合河,金末升为州,明初降为县,属太原府。程云任知县后,闲暇之时,与邑进士孙鸿淦兄弟,同力采访编纂。《兴县志》雍正八年(1730)刻本。此志体例简陋,无可取。然分类取材,力求实求真。兴邑文献人物甚少,不可记述,此外诸如古迹、陵墓、隐逸、方伎失等门类,求访不得,故阙漏失载,足证编辑之审慎。③十八卷。清蓝山纂修。蓝山字晴峰,潮州大埔县人,乾隆举人,二十八年(1763)任兴县知县。此志继程云志重修,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此书尚缺选举一门,据其凡例云:“选举自唐以前不可考,宋时岚、石等州入契丹,故宋世无登科者;后地入于金,而刘昂遂登进士,刘海大魁天下焉,故选举自是始。”以此志选举附予人物门之后,实因登科者寥寥无几,故不专门置门。该志尚有光绪六年(1880)张启蕴永兴斋重刻本。③二卷。清张启蕴修,孙福昌、温亮珠纂。张启蕴字绍南,光绪六年(1880)任兴县知县。孙福昌字咸五,邑人,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光绪六年,张启蕴上任后,查阅邑志,感叹沿革变迁,月异岁不同,此时若不载,必致文献无征。遂设局续修邑志,延孙福昌、温亮珠为总纂,历数月而告竣。《兴县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此书体例部分承袭雍正八年程云志,然程志分十七类,此仅分八类。其中所述事迹、人物,除光绪朝外,均能旁搜载籍,拾遗弥缺,黜伪订讹,补旧志未及者。足见其审慎。

猜你喜欢

  • 明宣宗诗文

    一卷。明朱瞻基(1398-1435)撰。瞻基,字不详,为明仁宗朱高炽之长子。仁宗卒,遂即帝位。在位十年,政治修明,天下安定。瞻基颇善作散曲。有《御制乐府》一卷,《官箴》(已著录)等。是书存记一篇,赋一

  • 三元延寿参赞书

    见《三元参赞延寿书》。

  • 诗余图谱

    三卷。《附录》二卷。明张綖辑。綖字世文,一作世昌,号南湖,江苏高邮人。生卒年皆不详。正德八年(1513)举人,八次会试皆不第。后谒选武昌通判。有《杜诗通》,已著录。是编取宋人歌词,择声调合节者一百一十

  • 文安策略

    十卷。明刘定之(1409-1469)撰。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今属江西省)人。正统初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宪宗时官至礼部左侍郎。擅长文学,为文以敏博著称。据案伸纸,立成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

  • 樊榭山房集外诗

    一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生平详见《樊榭山房文集》条)已著录。此集为《樊榭山房集外诗》。辑入的诗作有:《读史十首》、《永兴寺》、《徂徕山》,《题新修云林寺园为臣涛和尚作一百韵》,《古

  • 孙子算经

    三卷。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孙子算经二卷”;《新唐书·艺文志》称“李淳风注甄鸾孙子算经三卷”。考其所涉及内容可知是秦汉以后隋代以前作品,编纂年代约在公元4-5世纪。传本《孙子算经》

  • ■衣生剑记

    一卷。明郭子章(详见《衣生易解》)撰。是书专门记载剑事。书前有自序一篇。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载各种剑的实物情况。下篇记载关于各种剑的寓言。如《庄子》中所谓天子剑、诸侯剑之类。可以说是对剑器记载比

  • 读列子札记

    一卷。清陶鸿庆(见《续老子札记》)撰。此书是陶鸿庆《读诸子札记》第三种。书中摘《列子》字、句而训、改,其中偶有错训误改之处。他对《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句,训齐为中,如按所训,则成“四海之中

  • 张北湖年谱

    一卷。清张京颜编。京颜、清中时人,系谱主之子。谱主张朝晋(1672-1754),字莘皋,号北湖,浙江海宁人,诸生,四十岁后即不应试。平生研究理学,最推崇张履祥。曾刊印《杨园言行见闻录》,又搜编杨园未刻

  • 君臣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