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

九卷。清代居士、学者彭际清,一名彭绍升撰。彭际清生平事迹详见《居士传》辞条。际清乃是“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他的侄儿希涑初发愿成际清想编成有关吴修持净土者事迹一书的志愿,际清便为之发凡起例,指导撰述,编成此录。《净土圣贤录》一书,为传记体佛书。全书共分十科:即净土教主第一,录阿弥陀佛;阐教圣众第二,录观世音菩萨等九位圣众(以上第一卷);往生比丘第三,录慧远等二百五十二人,附见慧持等二十四人,共二百七十六人(以上第二至第六卷上半卷);往生比丘尼第四,录慧木等十一人(以上第六卷下半卷);往生人王第五,录乌苌国王一人;往生王臣第六,录七万释种与刘程之等三十三人,附见王仲回等八人,(以上第七卷);往生居士第七,录差摩竭等七十一人,附见沈宏等五人,共七十六人(以上第八卷);往生杂流第八,录张钟馗等十七人;往生女人第九,录书提希夫人等七十九人,附见韦提希的五百侍女;往生物类第十,录鹦鹉等三物(以上第九卷)。引用材料多达一百三十余部,还有僧素风、鹤峰、旅亭等十一人的口述材料。每传之末多注明引文出处,以备学人查对。本传的的特点是:一、一改以前以中国僧人为首,不问净土源流之缺欠,而是注重探本穷源,人物不限东西。所以首标教主阿弥陀佛,以源远渐当世序顺记录。二、本录理论与事迹并录,足以概观传记人物全貌。三、本书采取“庸行”与舍身并录做法,使所收人物类别更为齐全。四、本录以教义为准,凡不合教义之人物,概不收录,更集中地体现了净土宗的人物。五、本录不以一言一事之失,而舍其人物不录,而是“对各人行事以末后为凭,不论既往之失。”六、人、物平等兼收,体现了佛法平等的教义。此录可称得上是以前各种往生传录之大成。此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史稿·艺文志》,清乾隆四十八年二林居刊本。

猜你喜欢

  • 孔子庙堂碑唐本存字

    一卷。清翁方纲撰。翁方纲,详见《两汉金石记》条。虞书孔子庙堂碑,翻刻已尽失真面。宋拓也已非原物。唐本所存者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元康里氏旧藏,至清代乾嘉年间,归李宗瀚所有。翁方纲择其要者摹录一百二十字,以

  • 冥通记

    四卷。梁陶弘景(详见《古今刀剑录》)撰。《四库提要》著录此书,题“梁周子良撰”,不确。《冥通记》,原名《周氏冥通记》,又名《周氏玄通记》。此书第一卷有周氏略传,称周氏即周子良,字元和,本河南人,寓居丹

  • 梅花渡异林

    见《异林》。

  • 梅花馆诗集

    一卷。《诗余》一卷。清汪韵梅撰。汪韵梅,字雪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常熟言应千之妻。清代诗人。有诗《书感》曰:“无限沧桑感,临风慨叹频、科名谁济美,使节早承尘。留得书香在,何妨生计贫。所嗟是巾帼,有

  • 类书残卷

    此卷首尾均已残缺。无著撰人姓名。所存只一百九十五行。残卷起首就是韩信报答漂母的事,似乎应为报恩篇。之后是廉俭篇。接着是孝友篇。所引古书如《史记》、《汉书》等。皆不依照原文、对其中的事实也多加修饰。所引

  • 梦观集

    ① 六卷。元释大圭撰。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晋江(今属福建)人。至此间,居泉州紫云寺。其集本二十四卷:梦法一卷,梦揭一卷,梦事一卷,诗六卷,文十五卷。后世以其梦法、梦偈、梦事皆宗门语录,杂文亦多青词疏引

  • 琴海集

    二卷。清陈玉邻撰。玉邻为乾隆嘉庆时代人,字樾斋,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卒及事迹均不详。平生仅有此诗集。是书无目,其内容上卷辑诗作《效古》九首、《田家杂述》五首、《五月五日从兄绵生从弟兰言宗子振于卤庄

  • 熊学士诗文集

    三卷。清熊伯龙(1619-1670)撰。熊伯龙,字次侯,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五年(1648)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历官浙江乡试正考官、提督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熊伯龙自

  • 西溪梵隐志

    四卷。清吴本泰辑,释智一编。此志共4卷,卷一纪胜,西溪为宋的留下溪,地处武林之西,初时荒僻,自南宋以来,渐多名迹。法华碧峰之胜、方外高流所集文人墨客,多及此地。卷二纪刹,以古法华寺(即云栖别室)居首,

  • 说文解字旧音

    一卷。清毕沅(1730-1797)撰。毕沅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其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另有《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