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吕氏家塾读诗记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十二卷。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晚年在金华城中建丽泽书院,为讲学与会友之所。吕祖谦学问渊博,著作宏富,著述除《吕氏家塾读诗记》外,有《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春秋左氏传说》、《大事记》、《文海》、《古周易》、《历代制度详说》。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还与朱熹共辑《近思录》等。在哲学上,他继承北宋张载、程颢、程颐的学说,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创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均田恤劳,发展生产,宽厚民力,恢复国土,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在历史研究方面,主张发扬“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莱左氏博议》中,收录他论《左传》的文章八十多篇,深入浅出,论辨有力。陆游在给曾逢信中加以赞扬。《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其体例基本上仿效《毛诗正义》,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分章讲释之前的纲领部分,选择前人有关诗乐关系、诗六义、音韵、训诂,传授等问题的论述,以便让读者对《诗经》的诗学有个基本了解。正文之前先解题旨,每章之后训释词义,名物及章意。注音夹于诗中。该书与严粲《诗缉》齐名,同为南宋尊序派的代表作,特点是论及有关问题,总是排列《诗序》、《毛传》、《郑笺》、《孔疏》以及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论述以申己见,若有所感,则用“东莱曰”的形式提出,全书博采众说,征引繁富,折衷合一,融会贯通,为南宋时代汉代《诗经》学的普及本,陈振孙评其书为:“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评正,未有逾此书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说出了该书的最大特色。该书保存了现已失传的许多遗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王安石《诗经新义》一书已佚,邱汉生正是从《吕氏家塾读诗记》中辑出佚文四百九十多条,与其他材料一起而成《诗义钩沈》一书。此外,在阐释诗义和章意方面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邶风·击鼓》的第二章的章意,《郑笺》认为是“从军战士与其战友相约之词”,而《吕氏家塾读诗记》则认为是从军战士临行之时与其妻子诀别之词,更符合于诗的实际,从而改正了《郑笺》之误,并为当代的学者所接受。吕氏在训释中还注重借助历史和典章制度说诗,如《小雅·出车》的第二章写王师即将出征时有“忧心悄悄”的描写,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指出:“古者出师,以衷礼处之,命下之日,士皆涕泣。”经吕氏这样注释,读者就容易理解。该书的最大缺点是时在南宋仍恪守汉代《诗经》学的说诗体系,以美刺言诗,以圣人言诗,从而多歪曲诗旨,诗中多次引用朱熹早期尊序说,连他本人在为《吕氏家塾读诗记》作序时也表示不满。在名物训诂方面也多存在穿凿附会之处。版本有《四部备要》本、《墨海金壶》本、清嘉庆听彝堂刊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金华丛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钦定石峰堡纪略

    二十一卷。清乾隆四十九年敕撰。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伊斯兰教新教和撒拉族人民继续推行高压政策,因而又激起了田五领导的石峰堡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田五在甘肃巩昌府通渭县北六十余里的石

  • 天盖楼四书语录

    四十六卷。清周在延编。在延,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是书卷首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虞山钱陆灿序。篇中发明经旨,大率以朱子《集注》为主,力辟俗学异学。其于《大学》格物之义,尤显攻王守仁。引朱子言斥

  • 直隶霍州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崔允昭修,李培谦纂。崔允昭字又村,河北大名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848)恩科副举,历任潞城、曲沃、河泽等县知县,道光元年(1821)升任霍州直隶州知州。按霍邑旧为县,明洪武二年,始

  • 续明季遗文

    见《航澥遗闻》。

  • 周易图续编

    二册,清王肇宗撰。王肇宗金陵上元县人。其余不详。此书以邵雍、陈抟易说为宗。列有上下经二图、先天位次图、全经纲领节目、上下经正、卦分对待、天事在外、人事在内诸图、阴阳节气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图、诸卦纲纪

  • 象山县志

    ①十二卷。清史鸣皋修,姜炳璋、冒春荣纂。史鸣皋曾为象山县知县。此志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全书共十二卷,三十目,分为:卷一至卷三为地理志;其目六,为沿革、星野、山川、城池、户赋、物产。卷四至卷

  • 武夷游咏

    一卷。明田汝成、蔡汝楠(1515-1565)同撰。田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迁礼部郎中。蔡汝楠,字子木,号白石,德清(今属浙江)

  • 李伯文诗集

    二卷。明李奎撰。李奎字伯文,号珠山。又号龙珠山人。归安(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起家力笔,官锦衣从事。奎当时不仅以诗鸣,且为贤者,尚气节。沈炼具疏弹劾严相父子,奎倾身庇之,故严世藩欲中以奇祸。奎得

  • 鹤静堂集

    十九卷。清周茂源(约1662前后在世)撰。周茂元,字宿来,号釜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处州知府。著有《鹤静堂集》。是集为周茂源诗文集。乃其子周纶所编。凡十九

  • 升庵集

    八十一卷。明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省)人。杨慎幼年警敏,文才出众,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为时人称之。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