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说

尚书说

七卷。宋黄度(?-1213)撰。度字文叔,号遂初,两浙路新昌(今属浙江省)人。南宋政治家、经学家。绍兴间进士,宁宗时为御史,尝劾韩侂胄误国,又劾内侍杨舜卿、陈源,又奏吴曦必反,有直名,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卒谥宣献,《宋史》有传。度研治经学,用力甚勤,晚年犹著述不辍,所著《尚书说》之外,尚有《诗说》、《周礼说》,已失传。度注《尚书》,主要依据孔安国传,孔传虽系伪作,然于诸家《书》说为最古,度据之作注,远胜他人臆说。该书注重考据,兼及义理,于《禹贡》山川地理,尤重实地考察。是书张金吾《藏书志》、瞿氏《藏书楼目录》均有旧抄本,旧抄本注用大字,其注意犹未尽者,则以双行小字附注于下,明吕光洵、康顺之校刊是书,始改注为小字,并尽删附注。《通志堂经解》及《四库全书》本所据即吕、唐校本。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三年(1575)吕光洵刻本,明十一世孙天球校刊本,《通志堂经解》本(中多脱文缺字),黄氏家塾刻本(较通志堂本完善),清道光九年(1829)重刊本等。

① 二卷。清庄存与撰。此书所标出的《尚书》篇目,与其所著《尚书既见》不同,但二书体例相同,都是纯以议论的形式来谈义理。如庄氏于《泰誓》谓夏桀之残暴比不上商纣,伊尹七就之而后方去桀而归汤,伯夷、太公辟纣而归文王。文王不伐商,武王胜殷亦不黜其命,立武庚为后焉。诸如此类的议论很多,有的颇有道理,有些也较为偏执,但本书总给人以一种空调不实之感。此书有味经斋本。② 一卷。清万宗琦撰。万宗琦字莲土,广东番禺人,诸生,生卒年不详。万宗琦认为东晋时期晚出的,是《孔传》,不是古文,《孔传》中有很多未达经旨处,可证其非出于一人之手。蔡沈《书集传》多秉承师意,可以证明朱熹也不怀疑古文。此书所释字句,如“共工方鸠僝功”,谓《说文》“人”部引《虞书》“方救僝功”,“走”部引《虞书》“旁逑孱功”,说明“方”、“旁”与“救”、“鸠”都是古今字。此书其他诸说也都比较好。本书未刊行,此为原稿本。

猜你喜欢

  • 虞乡县新志

    十卷。徐贯之、周振声修,李无逸等纂。徐贯之字慕曾,河南沁阳县人。山西陆军营务处衔署理虞乡县知事。周振声字裕如,河北宛平县(属北京丰台区)人,民国七年(1918)任虞乡县知县。李无逸字念闻,邑人。民国六

  • 氏族笺释

    八卷。清熊峻运(生卒年不详)撰。熊峻运字在湄,新建(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本书取百家姓氏,以文义别为纂次。共四百六十八姓,每姓各缀以四六俪语。

  • 王襄敏集

    二卷。《续集》一卷。明王越(1423-1498)撰。王越,字世昌,浚县(今河南浚县)人。生平详见《王太傅集》(辞目)。是集为王越曾孙王绍思所辑之本。第一卷为疏议,皆其处理边务及奏报捷音之文。第二卷为杂

  • 遂翁自订年谱

    一卷。清赵畇(1808-1877)自撰。赵畇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又号遂翁。安徽太湖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总纂,实录馆总裁,广州、潮州府知府,惠潮嘉道,按察使等官。此

  • 西村先生集

    二十八卷。明史鉴(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江苏吴江人。学者称之为西村先生。少受知于徐武功,与吴文定、沈启南为友,攻史学,于古今治乱之端,指掌论说,咸中肯綮,而不屑以求一试。成化中,三原王

  • 涑水记闻

    十六卷。宋司马光(详见《易说》)撰。此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宋太祖,迄于神宗,每条之下皆注其述之人,故名《记闻》,据传本书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记》收集的材料,故其中多记朝廷军政大事,而间涉琐事逸闻。

  • 兰晖堂集

    四卷。明屠应埈(约1535年前后在世)撰。屠应埈,字文升,号渐山。浙江平湖人。生卒年不详。刑部尚书屠勋之子。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由郎中改翰林,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其事迹具附戴《明史·文苑传》王

  • 宁远堂诗集

    一卷。清朱成点(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宋成点字司衡,宁乡(今山西汾州)人,生卒年均不详。朱成点累试不第,老于诸生,工诗。著有《宁远堂诗集》。是集为其自编。其诗风平衍,无特色。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

  • 南溪先生礼说

    二十卷。朝鲜朴世采(详见《三礼仪》)撰。此书是朴世采平日与友人及学生谈论礼制的言论,由其学生金真卿从朴世采遗集中辑出。书二十卷,其篇目、次序都按照朱熹《家礼》,其次参照金长生《疑礼问解》,若增添新目,

  • 书传辑录纂注

    见《尚书辑录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