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方圆阐幽

方圆阐幽

一卷。清李善兰(1811-1882)撰。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他自幼聪颖好算,十岁读《九章》,无师自通,以后又学《几何原本》前六卷、《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颇有所得,他说:“善兰自束发学算,三十后所学渐深。”(《天算或问》卷一)三十五岁去嘉兴,与浙江学者顾观光、汪曰桢等交往甚多,切磋算学,并有著述。四十一岁到上海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西文数学书,八年间译成八种八十余卷。1860年任苏州徐有壬幕宾,1863年去安庆留任曾国藩军中多年,1868年到北京同文馆任算学总教习,官至郎中,但他专注教学,潜心思考,颇多建树,他在尖锥术、垛积术、数根术方面独步中算成一家之言;还兼收并蓄,于微积分、数论、组合数学诸领域颇有创见。先后著有《四元解》二卷(1845)、《方圆阐幽》一卷(1845)、《弧矢启秘》二卷(1845)、《对数探源》二卷(1845)、《麟德术解》三卷(1848)、《椭圆正术解》二卷、《椭圆新术》一卷、《椭圆拾遗》三卷、《火器真诀》一卷(1858)、《垛积比类》四卷、《尖锥变法解》一卷、《级数回求》一卷、《天算或问》一卷。以上十三种由曾国藩捐金三百于1867年刻成《则古昔斋算学》。他还著《九容图表》、《考数根法》三卷(1872)。译著有《几何原本》后九卷(1858)、《代微积拾级》十八卷(1859)、《代数学》十三卷(1859)、《圆锥曲线说》三卷(1866)、《奈端数理》(未译完),另有《谈天》、《重学》、《植物学》等。《方圆阐幽》是李善兰关于幂级数的研究成果之一,阐述了尖锥求积术,并以圆积为例说明尖锥术之应用。该书给出了十条“当知”作为尖锥术的基本原理:前三条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关于无限小几何元素的基本假设,如“点者体之小而微者也,线者体之长而细者也,面者体之阔而薄者也”(当知第一)“体可变为面,面可变为线”,“为面便可如纸之薄,为线便可如丝之细”。(当知第二)第四条“当知诸乘方皆可变为面,并皆可变为线”。后六条专讲尖锥:第五条“当知平立尖锥之形”,其包括平方正尖锥、平方偏尖锥、正立尖锥与偏立尖锥;第六条“当知诸乘方皆有尖锥”,第七条“当知诸尖锥有积迭之理”,即当x由0变动到h时,所有的xn表示的平面面积积迭成一个尖锥体,当n取不同值便得各乘尖锥体;第八条“当知诸尖锥之算法”,李善兰解释:“以高乘底为实,本乘方数加一为法除之得尖锥积。”相当于定积分的结果。第九条:“当知二乘以上尖锥其所迭之面,皆可变为线”,即axn可以用一直线段表示;第十条“当知诸尖锥既为平面则可并为一尖锥”,即同高的平面尖锥的面积和等于它们合并后的尖锥面积。以上十条为《方圆阐幽》中李善兰尖锥术的基本理论,虽不十分严谨,但他的独具匠心的妙悟已达到了某些积分的结果,具有启蒙之意义。接下来他以“方圆之理,方内函圆,方圆之较”为例说明尖锥术原理之应用:在单位圆外做外切正方形,方内圆外部分构成四个全等的尖锥,他对其中一个尖锥之底反复对分,得到无穷多个尖锥,运用第八条当知求得这一系列尖锥面积,“既得诸积,四因之,以减外大方积,便见大圆真积也”。李善兰在西方微积分传入之前,通过独立探索,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清末中算发展的高峰。《方圆阐幽》版本有:《则古昔斋算学》(1867)本,现藏北京图书馆与苏州图书馆;《续艺海珠尘》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猜你喜欢

  • 乐律明真

    不分卷,附《乐律算题》一卷。清爱新觉罗·载武撰。载武字绍舫,同治、光绪年间人,潜心物理算学,曾为会典馆校订乐律乐图,度量权衡等,著有《乐律答疑》二卷、《排列算法》四卷。作者认为古人研究乐律之学有未善之

  • 赏雨茅屋诗集

    二十二卷。《外集》一卷。清曾燠(1760-1831)撰。曾燠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今江西黎川)人。乾隆进士。累官两淮盐运使。辑有《国朝骈体正宗》、《江西诗徽》、《朋旧遗诗合钞》、《邛上题襟集》等书

  • 楚辞释韵

    一卷。清蒋曰豫(1830-1875)撰。蒋曰豫,字侑石,阳湖(今江苏阳湖)人。监生,直隶候补知县,工诗文篆隶,著有《问奇堂文集》、《诗经异文》、《楚辞释韵》等。此书名为《楚辞释韵》,实际只释《离骚》一

  • 易学真诠

    不分卷。清黄本溥撰。黄本溥字以行。湘乡人。此书前有自序。说明著此书的目的是“于易学之源流、河洛之精蕴、先后八卦之象数,慎思明辨,力求昭晰。俾学者豁然于天人合一之旨,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故书中多以

  • 删补颐生微论

    四卷。明李中梓(见《内经知要》)撰。作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一些观点,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

  • 观古阁丛刻

    七种,十二卷。清鲍康编。鲍康字子年,歙县(今属安徽省)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夔州知府。鲍康擅长金石学,尤精钱币之学,是当时著名专家。丛刻收鲍康著作三种,有《观古阁泉说》一卷、《大钱图录》一卷及《观古阁

  • 四书说丛

    十七卷。明沈守正撰。沈守正详《诗经说通》条。此书汇集诸家之说,列于每章之后,亦时时发挥己说。所采之书多达二百二十六种,其中包括不少佛、道典籍。该书不囿于一家之言,遍采群说,征引每每得当。然去取不精,伤

  • 胡刻唐人说部书

    五种五卷。清胡鼐等编。该书所收之《河东记》、《御史台记》、《定命录》、《续定命录》、《乾馔子》均为已佚之唐人说部书,胡鼎、胡远、胡奂等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说郛》等书中辑出。是书可供研究古代

  • 周易纂

    六卷。明朱之俊撰。之俊字沧起,山西汾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该书用注疏本,汇集先儒旧说,间参己意,兼主义理象数,并采来知德注错综之例。多随文敷衍,词旨浅显,可取者实寡。《四库全

  • 算数书

    无卷数,不知撰人。这是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城西门外张家山第247号西汉早期墓葬的一部竹简书。全书约有二百根竹简,其中一百八十根较完整,十余根已残破,总字数约七千余字,是一部写有六十多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