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源流
五卷。清胡宣庆撰。胡宣庆,字余庵,星沙人。咸丰举人。著有《图史提纲》等书。《水道源流》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共五卷,主要考订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八行省之江河形势及脉络源流。同时考订中原形势、关外各城、长城关隘、西藏道里。篇末则附有州县同名录,以备纠正异地同名之误。可为研究地理者之参考。
五卷。清胡宣庆撰。胡宣庆,字余庵,星沙人。咸丰举人。著有《图史提纲》等书。《水道源流》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共五卷,主要考订直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八行省之江河形势及脉络源流。同时考订中原形势、关外各城、长城关隘、西藏道里。篇末则附有州县同名录,以备纠正异地同名之误。可为研究地理者之参考。
二卷。明陈第(1541-1617)撰。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投俞大猷麾下,官至蓟镇游击。富于藏书,多著述,尤精音韵之学。该书上卷对奇偶之数,皆以黑白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皆规
四卷。清王寿康刻刘墉之书。刘墉(1719~1804)为清代著名书家。字崇和,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工书,尤长于小楷,书风用墨厚重,貌丰骨劲。此帖于道光十五年(1835)刻成,兵燹后石损大
十卷。清王引之撰。王引之生平见“广雅疏证补正”。《经传释词》有嘉庆三年(1798年)王引之自序,书稿大约即完成于此时。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版行世。阮元序谓王氏积二十年之功方撰就此书,是书为王
清丁耀亢撰。丁耀亢,生卒年不详,字西生,自号野鹤,山东诸城人,明代诸生。清顺治五年(1648)入京,由顺籍拔贡,官至容城教谕。颇负诗名,著有《丁野鹤诗抄》十卷,另著有《出劫纪略》、《续金瓶梅》等。传奇
五十一卷。清李凤雏撰。李凤雏字梧冈,浙江东阳人,康熙中由贡生官曲江县知县。该书改变编年之体,采用司马迁所创纪传体编撰春秋史事。以周为本纪,列国与孔子为世家,卿大夫为列传,并作周、鲁列国世系图。引证史书
六卷附一卷。不著撰人,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口译,无锡徐寿笔述。《化学鉴原补编》六卷,卷一至卷四论非金类;卷五卷六论金类;附卷专论体积分剂。从内容而论,该书与《化学鉴原》并非出自一人所撰。可能是
二卷。明郑若庸撰。字号籍里见《歙蜣集》条。是辑为歙人汪良迪所辑。前有王锡爵序,称山人八十高龄时居清源数年,故集中清源之诗不一而足。是为其晚年所作。《明诗综》载郑若庸有《歙蜣集》,不及此稿。然所录诸诗具
三十二卷。明高承埏(详见《自靖录考略》)撰,其子佑订补。该书记明末清初殉忠之臣,自崇祯以来至顺治三年(1646)止。为不至混淆传讹,承埏亲历四方搜求遗轶。书成时,承埏已八十余岁,雕板未半而卒。原书字迹
不分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是书乃是《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的续修重订本,不仅刊正了其中的讹误,而且检《广韵》增加若干字,另外还改以字画多少排次。与《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另一重订本,清黄培芳
四卷。明刘熠(约1555年前后在世)撰。刘熠,字元丽,海盐(今上海市金山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官至监察御史。著有《同世堂遗稿》。是集乃崇祯十年(1637)丁丑,其曾孙江南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