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登天岳山记

登天岳山记

一卷。清李元度撰。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受曾国藩器重,咸丰间转战皖浙,卓然儒将。官至云南按察使,终于贵州布政使。博学能文,尤肆力掌故地理之书,著述颇丰,其《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均为传世之作。天岳山位平江县东北,李元度居处距山一百二里,其族人住山麓。光绪三年(1877)九月,偕族人同游天岳。是记首述南纪之山,高千百计,衡山外天岳最高,为一千八百丈。丹岩为最,其高峻可与衡山相比,由山麓至丹岩尚二十里。游山之日正值阴雨,迳入丁家洞,见危峰插入天际,飞泉行山脊,成沟坎,深及仞,水流坎中悠悠然,此为他山未见之景。久之白云起峰巅,掩其顶,寻合山而露顶,若泛洞庭,银盘内承青螺十二个,行云气中,云散山诸形状一览尽收眼底。夜宿太平庵,观缆船石,传说是大禹维舟处。次日雨停云散,出寺陡危岩,忽又云起,如兜罗绵四山,有云自远飞来,渐飞渐逼,可攀可揽,其径更险,山更奇。久之始达丹岩,传说葛勾漏烧丹处,故以名岩。丹岩山体遒厚,平壤宽广,道家称之为第二十五洞天。有山人王氏,七十五岁,居岩楼五十余年,深谙山中事,向导观石田三亩诸胜。顷而云复大起,改道普济庵,觅别径穿云而归。李元度言,游兹山宜秋高气爽,其游山三日,虽未开云,但观得奇诡百出,变态几尽,转以云胜。又言山有禹篆,未能搜岩剔藓,一观真迹,他日当再游求之。宋代孟琪,摩崖书“洞天幕阜”,字尚依稀可辨,故此山也名幕阜山。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猜你喜欢

  • 艺海一勺

    二十三种,二十三卷。民国王謇、赵诒琛等编。二十三种为《古玉图考补正》、《论画十则》、《论书十则》、《画山水诀》、《画谭》、《玉尺楼画说》上下卷、《寒松阁题跋》、《印母》、《周公谨印说删》、《今文房四谱

  • 云台山志

    十八卷。清谢元淮撰。谢元淮,字默卿,湖北松滋人。云台山在江苏海州东北四十里,又名郁州山、都州山、苍梧山。其山清幽秀丽,且地处江北要枢,为淮之重镇。《云台山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共十八卷。卷首

  • 本朝王公封号

    一卷。奕赓撰。奕赓,见《谥法续考》条。是书专记有清一代宗室外藩、异姓王公贝勒封号以及侯伯嘉名。从开国至道光,上溯肇、兴、景、显四祖,然后追尊泽、庆、昌、福四王号,再记世、高、仁、宣四宗和继统以前曾封和

  • 韵学全书

    八卷,又名《圆机诗韵沽法全书》,明王世贞增校,蒋先庚重定。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进士,官刑部主事,工诗古文,尚著《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多种。是书以平水韵

  • 幻影

    见《三刻拍案惊奇》。

  • 丛桂轩集

    二卷。明吴大经(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生卒不详。吴大经,字元常,江苏常熟人。事迹待考。是书为大经自编。前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自序,称谢去帖括之学。盖山林之士。其诗酷摹釰南,圆熟有余,深微不

  • 殷侍郎自订年谱

    一卷。清殷兆镛(1806-1883)自撰。兆镛字补金,又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等官。光绪七年(1881)以病致仕。此谱

  • 笑林

    一卷。三国魏邯郸淳撰。邯郸淳又名邯郸竺,字子叔(一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生卒年不详。三国魏文学家。邯郸淳建安年间即负才名,曾受到曹操赏识。工于文、赋、小说等,代表作《孝女曹娥碑》得到大文学家

  • 御制文初集

    三十卷。《二集》四十四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撰。《文初集》三十卷录文共五百七十余篇,分为十九门。《二集》四十四卷,录文凡四百一十余篇,分为二十三门。每门各依年代编次。所录之文均其

  • 读毛诗日记

    ①不分卷。清钱人龙撰。人龙字友夔,江苏吴县人。肄业于学古堂。学古堂乃光绪初年所建。贵筑人黄体芳居官苏州时,有感于当时一般读书人得书、读书之难,于是聚书六万余卷,置于苏州正谊书院内,名之曰学古堂,招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