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表

礼表

一卷。清郑士范(生卒年不详)著。士范,字伯法,一字治亭,凤翔县(今陕西省凤翔县)人。自幼潜心正学,躬行实践,事继母以孝闻。道光二年(1822)解元,以知县拣远贵州,擢平越知州,所至为政清明,颇有政绩。秉性恬淡,不乐仕进,既迁平越,以病求归。家境富裕。回民作难,围城甚急,士范独捐银一万三千两作戒严守城用。三月援兵不至,郑氏自郡守募人突围,赴京乞师。诏发兵,城围始解。回民素敬先生,虽称乱,相戒不敢犯郑氏。先生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去书,见异书,必亲手工整抄录,校雠精审。藏书最富,凤郡好学之士多借阅。其诲人,孜孜不倦。一生致力学术,著书甚多,已刻者有《朱子约编》、《朱子年谱》、《许鲁斋年谱》。未刻者有《四书小注约编》、《春秋传注约编》、《三礼表》、《盛世人文集》。《礼表》系郑氏为《礼》经而作,首为《爵命表》,盖本典命职文中言尊贤之等而列之。次为《统国家之表》,凡九:一曰《国家班禄表》,二曰《乡遂井田表》,三曰《乡遂制军表》,四曰《乡遂造士表》,五曰《天官序职表》,六曰《地官序职表》,七曰《春官序职表》,八曰《夏官序职表》,九曰《秋官序职表》。又次为《宫室之表》五:一曰《城宫表》,二曰《宗庙表》,三曰《正寝表》,四曰《燕寝表》,五曰《朝廷表》。又次为《车旗之表》二:一曰《车旗表》,二曰《安车表》。又次为《衣服之表》六:一曰《吉服表》,二曰《朝服表》,三曰《诸侯朝服表》,四曰《燕服表》,五曰《丧服表》,六曰《内服表》。又次为《礼仪之表》十有二:一曰《朝聘礼仪表》,二曰《会同礼仪表》,三曰《诸侯待宾客礼数表》,四曰《诸侯待王从者礼数表》,五曰《诸国相为宾客礼仪表》,六曰《冠礼表》,七曰《婚礼表》,八曰《丧礼表》,九曰《棺槨表》,十曰《祀天神礼表》,十一曰《祀地示礼表》,十二曰《享人鬼礼表》。以《称名表》结束之,共三十六表。各表皆纲纪分明,有条不紊。而作者认为周官去籍之后,仪礼已失去其原来面目。《礼记》为孔氏之徒所论。此已是春秋后期,王室卑微,诸侯国广扩土地,有臣子象季氏比周公富的人很多。礼仪尽废,上下无别,名份莫正,世道混乱。有心人记周礼,希望对社会中王公大夫,士人庶民有所约束,但礼本身在流传中已面目全非。汉注疏家尊孔氏弟子所记礼为经,宋元明诸儒亦多阐发礼之精义,但是于礼之正误,是否尽乃周礼极少辨析。然此表只能依流行的《礼记》来制定,因此心中颇多遗憾。还望后人观会通以行典礼,本朱子命数之说以通之。郑氏作此表,将《礼记》所记之礼分门别类,融会贯通,使人一目了然,有利识读,记诵,亦是治《礼经》一大功臣也。此表有道光间刻本传世。

猜你喜欢

  • 周易遵述

    十二卷。清蒋本撰。本字根庵,江苏昆陵郡(今江苏武进县)人。此书序称蒋氏写此书取正不取奇,取精不取多,取大不取巧,以宋儒之理为宗,亦不废汉儒之象,以近人之注较。又附剩义一卷。今存道光十年(1830)信芳

  • 鸳鸯宜福馆遗词

    一卷。清陈元鼎(1816?-1867?)撰。元鼎字实庵,号芰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工诗词,天才隽敏,穷愁放诞,浪迹江淮以终。著有《同梦楼词草》、《吹月词》等。《鸳鸯宜福馆遗词》由

  • 石鼓文正误

    二卷。明陶滋(?-1536)撰。陶滋字时雨,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行人,嘉靖初官兵部郎中。陶氏认为薛尚功、郑樵、施宿等石鼓训释颇多讹误,遂亲至太学石鼓旁,抉剔刻文,一一校

  • 春秋逸传

    十四卷。清傅上瀛撰。上瀛,石首(今湖北石首)人。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有清光绪丙申(1896)典学楼刊本。

  • 春秋左传节解

    见《春秋左传句解》。

  • 心白日斋集

    六卷。清尹耕云(?-1877)撰。尹耕云,字杏农,湖南桃源人。道光进士,咸丰间官布政使衔道台。其人官礼部曹郎时读书甚勤,举凡经史无所不窥,转御史时,弹劾王公大臣无所规避,直声动朝野。是集卷一至二为奏议

  • 古宝贤堂法帖

    四卷。清李清(生卒年不详)辑。李清,生平不详。该法帖承明晋藩之“宝贤堂”命名,勒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共四卷。其中第一卷有朱文公和唐代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第二卷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的唐寅、文

  • 诗经异文释

    十六卷。清李富孙撰。富孙字既汸,又字芗沚,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从祖李集系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湖北涢县知县,精研经学。故李富孙学有本原。又长游四方,尝就正于卢

  • 江上遣闻

    一卷。清沈涛撰。沈涛,江苏江阴人。字次山,生卒年月未详。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江西长宁知县。纂有《长宁县志》,著有《念山堂诗集》。《江山遣闻》记清初清兵南下,破南京后,发布剃发令,江阴人民群

  • 黄岩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陈宝善、孙熹修,王棻纂,陈钟英、郑锡臬续修,王咏霓续纂。此志为同治七年(1868)修,光绪元年(1875)续修,三年(1877)刻本。卷首叙录、姓氏、凡例、舆图。卷一至三地理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