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百二十卷。南宋李焘(1115-1184)撰。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南宋史学家。绍兴进士,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历任知荣州事、礼部郎中、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泸州事、秘阁修撰同修国史实录、知常德府、知遂宁府、敷文阁学士兼侍讲等职,卒谥文简。其人主持修史最为长久,谙熟当代典制,以名节学术知名海内,一生著述丰富。积四十年心力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续资治通鉴长篇》原九百八十卷,总目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计一千零六十三卷。今本五百二十卷。李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168年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1183)重新编定,同时呈进一千零六十三卷,是为本书的定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自谦己作不能与《通鉴》媲美,故以“长编”看待自己的著作,因之取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周密《癸辛杂识》记李焘著书:“作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匣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由此可见其用力之勤与方法之密。《长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始终遵循司马光主持编修《通鉴》长编时定的“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长编》博采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书约四百种,保存了大量的史籍佚篇。二是继承并发展了《通鉴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撰《通鉴》,同一事件遇有不同记载,在《考异》中胪列异同,并说明自己采择的依据和理由。李焘十分推崇司马光这一作法,对材料削误增补,分注考异,凡一万二千余条,七十万言,亦多有资考证,为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料。《长编》因卷帙过大,刻印困难,传写者多为节录本,几无全刻本,无形中使本书受到重大损失。当时有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一部藏于秘阁。明代编修《永乐大典》,曾收入其绝大部分,而世间已无足本流传。清初徐乾学得一节录残本,仅一百七十五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内容,篇幅为全本的五分之一,神宗以后之事全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辑录原文,重编为五百二十卷,原书的主要内容得以恢复,唯神宗、哲宗之间及徽宗、钦宗二朝之事仍有缺佚,通称为阁本,是为今日传世之本。与该书有关的书有宋人杨仲良以李焘之书为依据,编成《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虽亦有残缺,而可以重补四库辑本《长编》的缺佚部分。清人黄以周、秦缃业等据之将其中收录的阁本原缺之徽、钦两朝以及治平至绍圣中七年事迹之原文,仍按年月编排,再以南宋人托名李焘作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作为附注,编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另外李心传的《旧闻正误》,于《长编》多所纠正。本书版本尚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武以阁本的传抄本为依据用活字排印的爱日精庐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巡抚钟麟命黄以周等人以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所收《长编》校爱日精庐本,并参考一百七十五卷的宋刻本和其他宋人著作,刻版印刷的浙江书局本。解放后有1979年至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一至二十五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五册黄以周辑补本。

猜你喜欢

  • 云峰澫益大师宗论

    十卷。清代释智旭(1599-1655)撰。智旭,俗姓钟,法号智旭,又名际明、际声,字振之、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澫益老人。少学儒学,誓灭释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因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后

  • 甲申三月忠逆诸臣记事

    一卷。明钱邦芑撰。该书记甲申年(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死难从逆诸臣。共分四类:一为殉节之臣,二为遁迹之臣,三为受刑之臣,四为受职之臣。记忠逆姓名之书,尚有顾炎武《明季实录》、冯梦龙《甲申纪事》,可

  • 字林精萃

    八卷。清墨庄(其生平不详)辑。是书与吕忱《字林》无涉。又名《字林经策萃华》或《彬雅》,似是为读经而编的字汇。其分卷悉以偏旁字画多少为次,每字之下,搜集各经笺传及《说文》以注之。其凡例云:“凡笺传注《说

  • 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

    二十一种,二百六十七卷。清钱大昕撰。全书收经部一部,史部十五种,子部四种,集部一种(为《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诗续集》十卷)。其中史部《廿二史考异》、子部《十驾斋养新录》、集部《潜研堂文集》

  • 安鼎名臣录

    不分卷。明王都撰。都字介清,山东陵县人。官至知县。该书所录皆守成名臣,且仅限汉唐宋三朝。各臣事迹,或举其一端,或论其大概。有疵可议者排除在外,虽非王臣而有利社稷者则酌情收进。每人皆有评语,但无卓见。崇

  • 书传洪范考疑

    一卷。明吴世忠撰。其生卒年不详。世忠字懋贞,又字彦贞。金溪(今属江西省)人。明代学者。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再迁吏科左给事中,擢湖广参议,坐事降为山东佥事。正德四年(1509)召为光

  • 古文参同契集解

    三卷。明蒋一彪(生卒年不详)撰。蒋一彪,自号复阳子,余姚(今浙江省)人。《周易参同契》的各家注本,有的分章,有的不分章。但无论分章与否,都按上中下三篇而注解,并且都述其传承由来。明代杨慎,则另出一本,

  • 春秋恒解

    八卷。清刘沅(详见《易经恒解》)撰。该书是作者家居教徒时所作,大体上按《春秋》的文章进行推衍发挥,无所考证,只按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进行引申贯通。而所论大多平易近理,与凭私臆说者不同。该书有清同治十一年

  • 挹青轩诗稿

    一卷。清华浣芳(1662?-1722?)撰。浣芳,江苏苏州人,张荣之妾,工诗。年二十三而卒,张荣刊其遗诗并作序。《序》称浣芳九岁时梦见唐太宗召唐一代诸诗人教她作诗,其事怪诞。《四库全书总目》撰者称“荣

  • 牧斋遗事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明末清初钱牧斋遗事二十六则,附俞嘉言治病数则、河东君传、赵水部杂志四则、八十翁评初学集、柳姬小传。书前有牧斋迹略一篇。现有缃云楼抄本、瞿氏菰村渔父藏抄本、《虞阳说苑》甲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