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èng

孟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排行次第为姓氏,源于姬姓。鲁恒公的庶子庆父因弑君被逼自杀后,因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字在兄弟排行里代表最大),他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又简化为孟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孟挚(字公孟)子孙以公孟为姓,称为公孟氏,后简化为孟姓,称为孟氏。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早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东汉时,有孟姓迁于今江苏苏州、浙江。魏晋南北朝时期,孟姓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唐时,孟姓名人众多。五代时,孟姓在四川繁衍发展,盛况空前。宋元时,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明代有孟姓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清代孟姓入台,后来又有人迁居海外。今日孟姓尤以山东为多,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

孟姓历史人物有孟子,战国时思想家。他提出“仁政”的主张,强烈反对兼并战争,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公开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孟光,东汉时人。汉隐士梁鸿之妻,据传她相貌丑陋,但品德高尚,不慕利禄,与丈夫隐居霸陵山中,以耕耘织作为生。后移居于吴地会稽。尽管生活贫困,但夫妻俩志同道合,互敬互爱,孟光每给梁鸿进食,必举案高与眉齐。她的贤德受到时人称颂,后人便以“举案齐眉”喻夫妇和谐。孟浩然,唐著名诗人。其为初、盛唐过渡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世称“王孟”。孟云卿,唐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陈子昂为宗,风格高古。诗人韦应物曾赠诗,有“高文激颓波”之句。孟郊,唐诗人。韩愈一见,引为挚友。长于五言古诗,其诗感伤遭遇,多寒苦之音。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孟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四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之子仲庆父,世为鲁卿,谓之仲孙氏,古谓庶长为孟,故又曰孟氏(6,7,9,11,12)。 ②春秋时卫灵公之兄孟絷之子孟彄,亦为孟氏(6,17,21,60)。③金时女真人姓抹撚氏,汉姓为孟(71)。④清满洲人姓。世居匣塔子、沈阳等地(23,259)。又,清满洲八旗姓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后均有改为孟氏者(180)。今满族姓(344)。⑤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23,260)。今朝鲜族姓。⑥明时云南永昌府保山县荡习喧百夫长为孟氏,系傣族(253)。⑦裕固族蒙戈勒氏,汉姓为孟(198)。⑧达斡尔族莫力登哈拉所属山大钦、朱路克、何乐克等莫昆汉姓均为孟(189)。⑨鄂伦春族玛拉依尔氏,汉姓为孟(190,191)。⑩彝族姓(130)。四川德昌彝族姓俄母,汉姓为孟(333)。⑪云南独龙族姓,以地名为氏(104)。⑫土家(387)、布依(133)、蒙古(318,344)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①与芒通,见《史记》(60,62)。 ②明时杭州武林郡人孟宽二漂流至日本,仕长门国,称孟二官,后任荻藩,为医官。改日本姓武林名治庵,今日本广岛有其后裔,见《海外星云》。【望】 昌平、武威(21,60),平昌(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100个姓之一。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26%。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孟姓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67%。【人】 孟献子,周宣王时卿士(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壮、侗、水、鲜、布朗、布依、达斡尔、鄂伦春、撒拉、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姬姓。鲁桓公子庆父之后也。庆父曰共仲,本仲氏,亦曰仲孙氏,为闵公之故,讳弒君之罪,更为孟氏; 亦曰孟孙氏。” ②又注:“卫公孟絷之后,亦出自姬姓。以字为氏。” ③ 《姓氏考略》据《史记》 注云: “与 ‘芒’ 通。芒卯即孟卯。”④清代高丽族有孟姓,世居易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⑤为金代女真族姓 “抹颜” 氏之汉译。《金史·国语解》: “抹颜曰孟。” ⑥为达斡尔族姓氏所改,达斡尔族有山大钦氏、朱路克氏、何乐克氏,皆出自墨尔迪音 “哈拉”,其后或取其 “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遂为单姓。⑦鄂伦春族之孟姓,出自玛拉依尔 “哈拉”,盖取其哈拉这首音谐以音近之 “” 而为单姓。⑧裕固族之孟姓,则由蒙戈勒氏所改(蒙戈勒,或译作“蒙格勒”)。本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音姓。

春秋时鲁有孟之友,大夫; 战国时有孟轲; 三国时魏有孟达,新城太守; 唐代有孟浩然,襄阳人,诗人。

猜你喜欢

  • 董皮亞

    读音:Dǒngpíyà景颇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

  • 烏桓

    读音:Wūhuán【源】 乌桓出自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故治在今山西境北外),余部保乌桓山,因号乌桓。以国为氏(27,60)。【变】 ①后改为乌丸氏、桓氏(27,60)。②亦作〔古丸〕(27)。

  • 牟孫

    读音:Móusūn【源】 ①春秋时小邾子(春秋时小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之后有牟孙氏,见《路史》(60,62)。②春秋时牟子(参见牟姓)之后,见《姓苑》(7,9,1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 读音:Shuài【源】 ①其先本姓师,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6,7,9,12,60)。 ②土家族姓(387)。【变】 一作率(12,21)。【望】 石城(261),琅邪(

  • 將閭

    读音:Jiānglǘ【源】 系自嬴姓。战国时秦公子将闾之后,以王父字为氏(7,17,60)。【望】京兆(418)。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续通志·氏族略》

  • 納木都魯

    读音:Nàmùdūlǔ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或为女真族姓氏,乃金代女真之白姓。清代满族亦有此姓,《姓氏词典》收载,其注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 云: “满族姓。清初镶红旗副

  • 读音:chéng【源】 ①咸鸟生乘厘,伏羲孙也,见《山海经》。乘睢,古贤人也,见《世本》。此为乘姓之始(60)。②古有乘氏国(故城在今山东巨鹿西南),后因以为氏,见《姓考》(17,62)。【望】 平阳

  • 伊奇喇斯

    读音:Yīqílǎsī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注“伊奇哩”云: “琳沁巴丹之子,其一曰伊奇喇斯,太祖命其子孙因名为氏 (为伊奇哩氏),亦为伊奇喇斯氏。”

  • 遲辟

    读音:Chíbì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Tǒ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以器具为姓氏。)